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作者】 葛美英

【机构】 山东青岛平度市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课堂,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种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相比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教学正兴起一股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潮。针对化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手段和方式进行理性思考,客观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端正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课堂,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种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相比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
  但是,如何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却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现在网络上有各种类型的化学课堂教学课件,倾注着制作者的大量心血。如果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代教学理念,很多地方值得商榷。特别是各种公开课、评优课、汇报课、观摩课,似乎就成了课件质量的展示课。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一哄而上”的现象令人担忧。
  一、关于化学学科特点和能力培养目标的思考
  1、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主导,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自然科学课程。化学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说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特殊性之一。
  2、学科能力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必须改变仅仅“在听中学”、“在看中学”的单一方式,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
  3、信息技术在知识构建手段上的限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为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CAI的模拟和再现功能使抽象内容形象化、枯燥内容趣味化,创设声、色、景、体、动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应用信息技术制作而成的化学课件大都集中在学生“听、看、想”的辅助学习方式。而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手、脑、眼等各种器官协同参与,尽可能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实验结果来回答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自主发现。这不仅仅是意义知识的建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形成科学方法,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的应用上很难体现这些。
  4、信息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
  化学学科能力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化学课堂上调动各种积件以帮助学生以增强教学效果,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Flash动画,通过对物质结构的旋转,变换学生的视角,化难为易。不过,经常用这种方法实现学生对空间立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一旦没有模型的帮助,学生便一筹莫展。长期以往,学生在空间想象方面养成“依赖性”,这不是教育的初衷。科学新发现,往往是在未知情况下进行创造性空间想象的结果。没有原型的空间想象才是创造的想象。没有计算机的时代,谈不上现代化教育手段,同样有令人惊奇的伟大发明和创造。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手段现代化了,我们不能让先进的教育技术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绊脚石”。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限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而来,它始终摆脱不了“辅助”地位。从目前的趋势看,化学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较为普遍的方式有三种:1、调用积件;2、用完整的课件;3、在网络背景下的交互式教学。现在网络上完整的课件“满天飞”。使用完整的课件上课,教师可以不板书,课堂容量增加不少。但容易造成照“屏幕”宣科”、“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容易由“人灌”演变成了“机灌”,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这种课件的设计者虽然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量体裁衣”,可往往摆脱不了固化教学过程的枷琐,在执行过程中难以针对学生的具体作变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在网络支持下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充分展示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资料查询、信息交流与讨论的形式,“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在尝试中学”体现不够。根据教学需要调用积件,是目前(下转第14页)(上接第59页)大家比较赞同的一种做法。化学课堂教学与开设讲座不同,要求师生互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选择地调用积件,旨在加深理解、激发思维、突破难点,而非滥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改变不了其“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场合的限制
  化学学科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经常性地感受化学氛围,接触化学仪器、药品,通过具体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进化学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同时,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品质。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信息技术自身的不足,因此,其应用的场合上受到限制。
  Flash动画具有模拟实验的功能,但始终摆脱不了动画的虚拟性和固定性。这种动画事先根据预期结果设计,对学生而言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没有真实感,而且整个过程固定,其本质就是接受式学习的另一表现。长期以往,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抑制,探究意识和实验观察能力逐渐弱化。当然,结合学校实际,使用动画模拟特殊实验,如危险性强、污染严重、操作困难的实验,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好办法。其他实验,使用动画模拟,等于舍本求末。
  反观传统的教育手段,利用适时适量的板书,给予学生适当的反应时间,同时主干知识在板书过程中,即在学生脑海中“写”下深深的痕迹,这些优点不能抹杀。因此,在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上,不能走极端化,不能否定过去的一切,更不能“宠坏”新生事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手段只能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曹军,初中化学教学应强化实验教学[J]. 黄山学院学报. 2003(02) 
  2 周述华,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 华章. 2009(12) 
  3孙德锐,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6) 
  4段昌平,李忠平,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化学实验[J]. 化学教育. 2006(11) .
  • 【发布时间】2014/8/30 10:29:19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