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
【正文】新一轮课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在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思维活跃的兴奋状态中,去领略、感触、抚摸久已逝去的“鲜活”的历史脉动。在“亲历”历史过程中,认识历史的真谛,陶情冶性,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好动的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现举初三两个班采用历史知识竞赛活动为例加以说明。
准备工作是:各班选出3—5名同学组成代表队代表班级参赛,选出评委、主持人、记录员、纪律管理员,并熟读课文。比赛过程是:第一步,各班选出代表,通过共答、必答、抢答等方式进行知识比赛,评出优、良、中、差不同等级,其目的是检查基础知识落实情况,培养竞争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步,根据面向全体学生及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好、可能发展的理论,要求两个班的学生搜集、整理、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歌、散文、音乐、影视、戏剧、绘画、书法等作品展现给大家,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爱好和特长,搜集了许多材料,如:齐唱国际歌,朗诵保尔名言,
撰写小论文(战争与和平)、绘制(和平鸽)和《偷袭珍珠港》画面,办历史手抄报、书写社会主义好等条幅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内容,大多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的作品,真正发挥了个人所长,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把活动还给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老师只是提供一个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才智的舞台和机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第三步,游戏活动——“找朋友”、“打电话”。“找朋友”是老师事先将课文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众多零散的知识写在卡片上,给参赛学生每人发一张,要求他们把具有相同性质,同类现象相关的知识归纳在一起,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材料,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并进行巧妙记忆。“打电话”是老师帮助学生从纷敏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我们学古鉴今,指导现实生活的经验结晶,写在卡片上。每班抽10人,纵座成行,用书卷成筒,悄悄说给后面的同学,先让和经一个学生看条卡并记住内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传递给后面的同学。由于是比赛,又有时间限制,学生心情激动紧张,结果往往出错。这时老师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在比较,鉴别中澄清错误,从而达到记住掌握这些重要内容的作用。这些形式,学生十分喜欢,学知识既轻松又愉快,真正是在欢乐中学习。
第四步,表演历史剧。演历史剧,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内容之一。赛前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分工协作,从编剧、导演、演技、台词、道具、服饰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红岩》片段、《钦差大臣》、《德伯家的苔丝》等都很精彩,其中一班同学创作的《日本偷袭珍珠港》更是别具一格,可谓匠心独运。他们用四张大报纸,折成模型军舰,放在地上,里面撒上火药和纸屑,与一根很长的引线相连结,全班同学齐动手,用废纸折成无数小飞机,在纸飞机的凹处装上点燃的擦炮(当然老师要检查安全,确认安全后实行)。表演开始了,全班同学从不同的方向放出飞机,点燃的擦炮从空中掉下来,有的掉在军舰上爆炸,有的掉在军舰附近爆炸,远处的同学又点燃引线,引线哧哧地燃着,最后,引燃军舰里的火药和纸屑,整个 军舰燃烧起来了,飞机不停地飞过,擦炮不断地掉下来爆炸。这时,不知是哪位同学打开事先从影视剧中录制下来的飞机俯冲的呼啸声和炸弹炸震耳欲聋的声音,和弦着军舰燃烧起来的冲天火光及擦炮的爆炸声,奏出了一曲集声、光、色、动于一体的悲壮激烈的战争乐章。同学们妙手再出了震撼人心,震惊世界的历史画卷,实在精彩,赢得了全体同学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把竞赛活动推向高潮,达到顶点,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陶醉,喜极的热泪盈眶比赛结果,难分伯仲。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愉快兴奋中学习,达到了教学的最佳境界。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从单纯的知识中超越出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后来学生在总结中写道:“原来学历史简直就是一种压力、负担,竞赛使我们既感轻松愉快,不仅体验了历史,又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和兴趣。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和等众多战争史实中,我们认识到:人类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因为有了战争,就有厮杀,有厮杀,就有伤亡,有伤亡就会造成悲剧,悲剧不仅影响个人,而是牵涉到全人类,谁不愿拥有幸福的家庭,美好的家园呢?我们应时刻警惕战争,反对战争,盼友善,求安宁,做和平的天使,让世界充满爱,让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祖国繁荣昌盛。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由此可见: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净化了灵魂,陶冶了品德,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了做人的准则,也点燃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学们还写道:“那是一次成功的、激烈的竞赛,每一阵掌声意味着精彩,每一张笑脸刻记下成功。同学们表现得好!竞赛开得更好!!老师最好!!!真是无处不存赤忱心,良师再激心底情。”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话语,如春风拂面,又如冬日骄阳,照亮了我,温暖了我的心窝。我认识到:没有老师自身的解放和创新,哪有学生的创造?
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在课改实践中辛勤耕耘,就一定会收获累累硕果。
准备工作是:各班选出3—5名同学组成代表队代表班级参赛,选出评委、主持人、记录员、纪律管理员,并熟读课文。比赛过程是:第一步,各班选出代表,通过共答、必答、抢答等方式进行知识比赛,评出优、良、中、差不同等级,其目的是检查基础知识落实情况,培养竞争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步,根据面向全体学生及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好、可能发展的理论,要求两个班的学生搜集、整理、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歌、散文、音乐、影视、戏剧、绘画、书法等作品展现给大家,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爱好和特长,搜集了许多材料,如:齐唱国际歌,朗诵保尔名言,
撰写小论文(战争与和平)、绘制(和平鸽)和《偷袭珍珠港》画面,办历史手抄报、书写社会主义好等条幅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内容,大多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的作品,真正发挥了个人所长,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把活动还给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老师只是提供一个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才智的舞台和机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第三步,游戏活动——“找朋友”、“打电话”。“找朋友”是老师事先将课文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众多零散的知识写在卡片上,给参赛学生每人发一张,要求他们把具有相同性质,同类现象相关的知识归纳在一起,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材料,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并进行巧妙记忆。“打电话”是老师帮助学生从纷敏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我们学古鉴今,指导现实生活的经验结晶,写在卡片上。每班抽10人,纵座成行,用书卷成筒,悄悄说给后面的同学,先让和经一个学生看条卡并记住内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传递给后面的同学。由于是比赛,又有时间限制,学生心情激动紧张,结果往往出错。这时老师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在比较,鉴别中澄清错误,从而达到记住掌握这些重要内容的作用。这些形式,学生十分喜欢,学知识既轻松又愉快,真正是在欢乐中学习。
第四步,表演历史剧。演历史剧,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内容之一。赛前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分工协作,从编剧、导演、演技、台词、道具、服饰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红岩》片段、《钦差大臣》、《德伯家的苔丝》等都很精彩,其中一班同学创作的《日本偷袭珍珠港》更是别具一格,可谓匠心独运。他们用四张大报纸,折成模型军舰,放在地上,里面撒上火药和纸屑,与一根很长的引线相连结,全班同学齐动手,用废纸折成无数小飞机,在纸飞机的凹处装上点燃的擦炮(当然老师要检查安全,确认安全后实行)。表演开始了,全班同学从不同的方向放出飞机,点燃的擦炮从空中掉下来,有的掉在军舰上爆炸,有的掉在军舰附近爆炸,远处的同学又点燃引线,引线哧哧地燃着,最后,引燃军舰里的火药和纸屑,整个 军舰燃烧起来了,飞机不停地飞过,擦炮不断地掉下来爆炸。这时,不知是哪位同学打开事先从影视剧中录制下来的飞机俯冲的呼啸声和炸弹炸震耳欲聋的声音,和弦着军舰燃烧起来的冲天火光及擦炮的爆炸声,奏出了一曲集声、光、色、动于一体的悲壮激烈的战争乐章。同学们妙手再出了震撼人心,震惊世界的历史画卷,实在精彩,赢得了全体同学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把竞赛活动推向高潮,达到顶点,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陶醉,喜极的热泪盈眶比赛结果,难分伯仲。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愉快兴奋中学习,达到了教学的最佳境界。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从单纯的知识中超越出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后来学生在总结中写道:“原来学历史简直就是一种压力、负担,竞赛使我们既感轻松愉快,不仅体验了历史,又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和兴趣。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和等众多战争史实中,我们认识到:人类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因为有了战争,就有厮杀,有厮杀,就有伤亡,有伤亡就会造成悲剧,悲剧不仅影响个人,而是牵涉到全人类,谁不愿拥有幸福的家庭,美好的家园呢?我们应时刻警惕战争,反对战争,盼友善,求安宁,做和平的天使,让世界充满爱,让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祖国繁荣昌盛。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由此可见: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净化了灵魂,陶冶了品德,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了做人的准则,也点燃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学们还写道:“那是一次成功的、激烈的竞赛,每一阵掌声意味着精彩,每一张笑脸刻记下成功。同学们表现得好!竞赛开得更好!!老师最好!!!真是无处不存赤忱心,良师再激心底情。”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话语,如春风拂面,又如冬日骄阳,照亮了我,温暖了我的心窝。我认识到:没有老师自身的解放和创新,哪有学生的创造?
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在课改实践中辛勤耕耘,就一定会收获累累硕果。
- 【发布时间】2014/8/30 10:38:54
- 【点击频次】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