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季节分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总结
【关键词】 ;
【正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薄弱。所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正确对待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国家开始进行示范校建设,目的是使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的方案能更进一步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伴随着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教学科目与生产实际有密切联系而且受季节影响的课程,如种苗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制定的。这个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根据季节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在生产季节,集中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生产技术,将来更好的与工作岗位衔接。
我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实施了“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植物生长季节,边学习边实践,力争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学期,贯穿了全年。在一年中本地区昆虫、植物的生长时间也不过5个月,这其中还有一个多月是暑假,所以能够充分运用这不足四个月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是实行“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我的做法是这样的: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每个学年度的第一学期开始上课,即8、9月份开学时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开始学习后,我在简单学点绪论,让学生对病虫害防治这门课程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就带领学生上山实习,主要是进行昆虫标本的采集。把昆虫采集回来后,制成标本,保存起来,供以后的学习使用。因为这门课程一般都是从九月份开始学习,九月份对于我们本地区来说天已经凉了,昆虫已经要越冬了,所以得抓紧时间采集标本,天冷了就找不到活的昆虫了。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主要学习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技术,制作的标本正好用于以后的教学中。等到天冷了,不能到野外实习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标本在实验室学习昆虫的识别、 病害识别、防治技术等内容。第二学期,刚开学时天还冷,不能到野外去,就在室内学习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等天气转暖后,昆虫和病害出现了,就到校园内、附近的公园、南北山去实习,主要学习内容是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并同时采集和制作标本,通过实地调查,认识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确定防治方案,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这样就使工作和学习密切地联系起来,做到学习实践有机结合。
这样做法有以下几点优点: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学生多在实际的环境下学习,更多地接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行防治练习,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6、7月份,病虫害旺盛季节,组织学生到校园内,公园、进行病虫害调查,然后对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实施防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发生量不同的种类,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资料整理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资料、选择方案的判断能力,还要进行动手操作,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可以说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完全可以掌握生产环节,到工作岗位后能很快的适应工作。
2、合理安排,使教学内容与季节有机结合起来。
这一点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在植物、昆虫的非生长季节,安排昆虫外部形态、病害基础、防治原理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不用实际环境,在一体化教室就行,可以利用标本、多媒体课件,重点学习理论知识,使既可以使学习不枯燥,又能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为实训做好理论准备工作,为今后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在植物、昆虫的生长季节主要以实践为主,安排标本采集、调查、防治等内容,多到实践中进行实践,使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加实践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3、充分利用实训时间,力争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不能因为赶季节而忽略教学内容,也不能因为要完成教学内容而浪费季节条件,要把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好,既尊重教材,又不死守教材,而是按季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尽可能多实践,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将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运用,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力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从不知就做到知之而后为,效果更佳。
按季节分段,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在学生刚开学习这门课程后就进行实训,采集制作病虫害标本,而此时标本采集制作的内容根本没有学,那就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先完成标本采集制作的任务。这样的学习方法,由于先接触了昆虫,往往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同时也为今后学习提供标本。到第二年生长季节再次实习,结合调查,防治,也要采集制作标本,这时,已经是学习过这部分知识了,而且学过了分类鉴定的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出昆虫和病害,而不是像刚开始学习时那么盲目了,这时再重新做这个内容,既能使知识得到加深而且标本制作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进行将分类鉴定的知识也运用上,不但会采集会制作,还会识别和鉴定,效果会更佳。
5、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为刚开学就进行标本采集的工作任务,当时既不会制作也不知道种类、名称,但在以后学习中,要用到这些标本,因为这些标本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所以利用起来会感到很亲切。刚开始不知道所采集标本的种类、名称,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内容增加,逐渐可以自己鉴定出所用标本,这样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季节分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模拟生产环节,使学习与生产联系起来,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到工作,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省重大项目+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QDA1211004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
课题类别:省重大项目
课题名称: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课题批准号:QDA1211004
伴随着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教学科目与生产实际有密切联系而且受季节影响的课程,如种苗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制定的。这个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根据季节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在生产季节,集中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生产技术,将来更好的与工作岗位衔接。
我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实施了“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植物生长季节,边学习边实践,力争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学期,贯穿了全年。在一年中本地区昆虫、植物的生长时间也不过5个月,这其中还有一个多月是暑假,所以能够充分运用这不足四个月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是实行“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我的做法是这样的: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每个学年度的第一学期开始上课,即8、9月份开学时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开始学习后,我在简单学点绪论,让学生对病虫害防治这门课程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就带领学生上山实习,主要是进行昆虫标本的采集。把昆虫采集回来后,制成标本,保存起来,供以后的学习使用。因为这门课程一般都是从九月份开始学习,九月份对于我们本地区来说天已经凉了,昆虫已经要越冬了,所以得抓紧时间采集标本,天冷了就找不到活的昆虫了。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主要学习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技术,制作的标本正好用于以后的教学中。等到天冷了,不能到野外实习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标本在实验室学习昆虫的识别、 病害识别、防治技术等内容。第二学期,刚开学时天还冷,不能到野外去,就在室内学习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等天气转暖后,昆虫和病害出现了,就到校园内、附近的公园、南北山去实习,主要学习内容是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并同时采集和制作标本,通过实地调查,认识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确定防治方案,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这样就使工作和学习密切地联系起来,做到学习实践有机结合。
这样做法有以下几点优点: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学生多在实际的环境下学习,更多地接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行防治练习,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6、7月份,病虫害旺盛季节,组织学生到校园内,公园、进行病虫害调查,然后对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实施防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发生量不同的种类,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资料整理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资料、选择方案的判断能力,还要进行动手操作,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可以说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完全可以掌握生产环节,到工作岗位后能很快的适应工作。
2、合理安排,使教学内容与季节有机结合起来。
这一点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在植物、昆虫的非生长季节,安排昆虫外部形态、病害基础、防治原理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不用实际环境,在一体化教室就行,可以利用标本、多媒体课件,重点学习理论知识,使既可以使学习不枯燥,又能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为实训做好理论准备工作,为今后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在植物、昆虫的生长季节主要以实践为主,安排标本采集、调查、防治等内容,多到实践中进行实践,使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加实践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3、充分利用实训时间,力争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不能因为赶季节而忽略教学内容,也不能因为要完成教学内容而浪费季节条件,要把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好,既尊重教材,又不死守教材,而是按季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尽可能多实践,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将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运用,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力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从不知就做到知之而后为,效果更佳。
按季节分段,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在学生刚开学习这门课程后就进行实训,采集制作病虫害标本,而此时标本采集制作的内容根本没有学,那就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先完成标本采集制作的任务。这样的学习方法,由于先接触了昆虫,往往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同时也为今后学习提供标本。到第二年生长季节再次实习,结合调查,防治,也要采集制作标本,这时,已经是学习过这部分知识了,而且学过了分类鉴定的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出昆虫和病害,而不是像刚开始学习时那么盲目了,这时再重新做这个内容,既能使知识得到加深而且标本制作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进行将分类鉴定的知识也运用上,不但会采集会制作,还会识别和鉴定,效果会更佳。
5、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为刚开学就进行标本采集的工作任务,当时既不会制作也不知道种类、名称,但在以后学习中,要用到这些标本,因为这些标本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所以利用起来会感到很亲切。刚开始不知道所采集标本的种类、名称,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内容增加,逐渐可以自己鉴定出所用标本,这样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季节分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模拟生产环节,使学习与生产联系起来,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到工作,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省重大项目+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QDA1211004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
课题类别:省重大项目
课题名称: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课题批准号:QDA1211004
- 【发布时间】2014/8/30 10:41:41
- 【点击频次】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