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走出误区,创新情境创设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出现情境创设误区,是由于教师对情境认识不明确、理解不到位所致。遵循三大原则创设是情境取得良好实效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误区 创新策略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活动。由于其具有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性和“润滑”教学、活跃课堂的趣味性,因而倍受教师青睐与热衷,创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魅力课堂,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然而,也不乏“为情境而情境”的实例,只有哗众取宠之效,无助课堂教学取得实效之功。造成这种结果,多数原因是教师认识不到位,存在情境认识误区,没有弄清运用情境教学的真实意图和创设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谈一些体会和看法,望能给你一丝触动。
一、常见的情境创设误区
运用情境教学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行为,也是师生都乐意的的教、学方式。由于理念问题,很多教师信手拈来,不假思索而用之,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常出现以下“症状”。
(一)情境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成为“包装”。很多教师把“情境创设”仅仅看作是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趣、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认识简单化,仅仅看作是教学内容的“包装纸”,表现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孙悟空形象”在学生心中是趣味丛生的,而教师这样运用,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它失去了应有的“磁场效应”,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情境设计引导不明确,成为“绕圈子”。情境创设远离学习主题,教师引导又指向不明,导致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
(三)情境创设不切学生认知水平实际,过于“成人化”。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站在成人角度设计,任意拔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也是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理解,也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只鸟,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试看。”在学生实践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理解“一笔画”的含义,比起上面教师的设计,显然更科学,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情境内容与生活常识相悖,太“虚假”。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也同样来源于生活。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都是情境化了的数学,而“书上的数学”才是“去皮削膜”的知识点。我认为,运用情境教学不是创新,而应是认识的回归,教学的回归,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而我们个别教师对生活不“尊重”,随意杜撰,出现了违背生活实际、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情境现象,把虚拟情境变成虚假情境,让人不能接受,让学生更不能理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情境虽然是假设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不能误导。
二、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遵循三大原则
情境种类很多,创设的方法也很多,但无论哪种情境,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在三原则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创新,让新颖有趣的内容、方式惠及我们的教育对象,使他们获得良好数学教育。
(一)趣味性原则,情境创设应充满童趣,做到因人而异。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技能,以及年龄和心理发展等特征。
(二)知识性原则,情境创设要紧扣内容,切忌顾此失彼。情境是为了内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而精心设计的。虽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外在包装”,但它本身也成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创设时,要认真考究与选择,注重知识性,因为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三)真实性原则,情境创设贵在求真,不应弄虚作假。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理论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总之,我们要秉着一颗心来创设,如仅是为课堂“添花”创设情境,那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有严重后果。遵循三大原则创设应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参考文献:
[1]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通讯,2006.4。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误区 创新策略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活动。由于其具有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性和“润滑”教学、活跃课堂的趣味性,因而倍受教师青睐与热衷,创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魅力课堂,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然而,也不乏“为情境而情境”的实例,只有哗众取宠之效,无助课堂教学取得实效之功。造成这种结果,多数原因是教师认识不到位,存在情境认识误区,没有弄清运用情境教学的真实意图和创设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谈一些体会和看法,望能给你一丝触动。
一、常见的情境创设误区
运用情境教学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行为,也是师生都乐意的的教、学方式。由于理念问题,很多教师信手拈来,不假思索而用之,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常出现以下“症状”。
(一)情境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成为“包装”。很多教师把“情境创设”仅仅看作是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趣、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认识简单化,仅仅看作是教学内容的“包装纸”,表现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孙悟空形象”在学生心中是趣味丛生的,而教师这样运用,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它失去了应有的“磁场效应”,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情境设计引导不明确,成为“绕圈子”。情境创设远离学习主题,教师引导又指向不明,导致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
(三)情境创设不切学生认知水平实际,过于“成人化”。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站在成人角度设计,任意拔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也是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理解,也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只鸟,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试看。”在学生实践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理解“一笔画”的含义,比起上面教师的设计,显然更科学,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情境内容与生活常识相悖,太“虚假”。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也同样来源于生活。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都是情境化了的数学,而“书上的数学”才是“去皮削膜”的知识点。我认为,运用情境教学不是创新,而应是认识的回归,教学的回归,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而我们个别教师对生活不“尊重”,随意杜撰,出现了违背生活实际、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情境现象,把虚拟情境变成虚假情境,让人不能接受,让学生更不能理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情境虽然是假设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不能误导。
二、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遵循三大原则
情境种类很多,创设的方法也很多,但无论哪种情境,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在三原则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创新,让新颖有趣的内容、方式惠及我们的教育对象,使他们获得良好数学教育。
(一)趣味性原则,情境创设应充满童趣,做到因人而异。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技能,以及年龄和心理发展等特征。
(二)知识性原则,情境创设要紧扣内容,切忌顾此失彼。情境是为了内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而精心设计的。虽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外在包装”,但它本身也成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创设时,要认真考究与选择,注重知识性,因为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三)真实性原则,情境创设贵在求真,不应弄虚作假。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理论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总之,我们要秉着一颗心来创设,如仅是为课堂“添花”创设情境,那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有严重后果。遵循三大原则创设应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参考文献:
[1]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通讯,2006.4。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2。
- 【发布时间】2014/8/30 14:03:34
- 【点击频次】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