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新课导入“非趣即疑”

 

【作者】 杨德利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安东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导入大体两种目的,一是激趣,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二是引疑,引发学生思维质疑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导入  激趣  引疑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新课教学的首要环节,时间虽然,意义却重大,甚至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直奔式主题的开场和新课改中部分教师的谈天说地、离题万里的激趣导入都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道:“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也就是开端的导入要具有激趣或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达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先声夺人的效果。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也有如此感慨,新课导入“非趣即疑”,“趣”重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疑”强调学生质疑学习,带着思维学习。
  一、以情励情、激情导入
  情感虽是非智力因素,但对学习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热情,很大程度取决于新课伊始时的导入环节,这时候,如果教师营造氛围,以情激情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它成为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就会对学习过程和结果有良好的影响效果。开课伊始,需要教师满怀激情,并运用具有激励性、鼓动生的语言和激荡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饱含深情的这样导入:我们祖国山川锦绣,富源辽阔,老师和大家曾去过南海上的西沙群岛,欣赏过它的美丽与富饶;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看见过庐山的瀑布,感受过它的雄伟与壮丽。在我国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有一处景点,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同学们,你们说哪儿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感受它的美丽吧!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很快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营造气氛、激趣导入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持久学习的强劲动力,是“我要学”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讲故事或相关笑话、奇闻轶事等形式激趣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如学习《况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 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剌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创设情境,媒体导入
  情境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每个活动都是激励性的“情”与趣味性的“境”的有机结合。当然,情依文而生,境依文而创,不是哗众取宠、取悦学生。经过精心设计的形象生动的情境,要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集中注意力。同时最好能趣疑结合,引发学生思考。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巧设悬念,质疑导入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然而,现行学生质疑学习的品质还很差,动脑不太自愿。这就需要教师巧设悬念,质疑导入,达到“读书无疑需教有疑”的目的。我们知道,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开课伊始,我们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对课文产生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并交流想知道什么内容。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当我话音刚落,学生就异口异声地围绕课题说道:有那些人参加了这次实验?这次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这次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接着,学生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启迪学生思维。
  五、紧扣目标、设问导入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方向和归宿,是教师所有努力追求的结果。导入时,我们可紧扣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两个能总领全文、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的期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求知欲,增强学习新课吸引力。教学《月球之谜》,教师可先谈话激趣: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的世界。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去探索它的奥秘。板书课题后,教师提出疑问: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揭开的谜?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总之,新课导入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艺术。我们要巧妙的运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还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都能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多种多样,这其中无不蕴涵着教师丰富的教学艺术。“导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灵活有效的方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
  [2]曾凡蓉,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
  [3]陈梅,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四项注意”,《语文学刊》,2010.2。
  • 【发布时间】2014/8/30 14:19:40
  • 【点击频次】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