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这对教育者来说是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农村中小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关注与研究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经过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当今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厌学思想和人际关系问题日渐突出。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农村学生占中国学生的半壁江山,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农村这部分具有各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帮助,绝大部分不得不忍受家长和同学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者休学在家。在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一个农村中小学教师,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下大力气深入探讨和研究,以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引起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关心
中小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望特别强烈,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超常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由于升学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大部分农村教师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授业”、“解惑”、考出好成绩为己任,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进行教学,对那些“违章不守常规”者或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蹊径的学生则视为 “调皮”和“不规矩”。由于中小学生阅历浅,思想偏激,有些出格行为实在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此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学生。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出现了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着他们,无论教育者如何用心,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相对待;胆小的变得消极逃避,少言寡语,走向孤独与自闭,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独乖僻心理。老师们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与权力结缘,歪曲了教育的本意。
五彩缤纷的世界令人向往,青少年追求自由奔放的世界是大势所趋,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多样化社会中学生的心理的。这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2、受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金钱至上与享乐主义之风盛行,社会公德意识的下降,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再则,网吧、歌厅等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娱乐设施也成为诱使青少年精神蜕变的场所,让学生感到老师所讲与实际社会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对农村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迫切的和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状况,我认为要成功实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实转化和更新教育者的观念。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种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修养、品格、行为举止时刻都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倡导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意识。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不应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应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发现他们的进步,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正确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杜绝体罚和侮辱学生的行为。
2、培养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校通过组织学习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良好的习惯,并建立起认识自己与他人、互助协作的关系,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我在帮助学生解除消极情绪时,通过和他们个别谈心,以鼓励为媒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消除心理纠结,振作精神。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的教学课时安排中,不能离开心理健康教育课,更不能缺少专业教师。例如感恩教育、学习情感教育、心理辅导、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及性心理教育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下转第77页)(上接第94页)教学过程来维护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感恩教育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相关视频,让它来触发学生心灵深处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爱,最难以回报的情,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并找到答案,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感受。
总之,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深入,农村教育愈发得到重视,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广大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和“知心人”,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与关怀,让他们拥有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和造就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性人才,为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村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关注与研究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经过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当今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厌学思想和人际关系问题日渐突出。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农村学生占中国学生的半壁江山,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农村这部分具有各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帮助,绝大部分不得不忍受家长和同学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者休学在家。在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一个农村中小学教师,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下大力气深入探讨和研究,以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引起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关心
中小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望特别强烈,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超常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由于升学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大部分农村教师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授业”、“解惑”、考出好成绩为己任,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进行教学,对那些“违章不守常规”者或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蹊径的学生则视为 “调皮”和“不规矩”。由于中小学生阅历浅,思想偏激,有些出格行为实在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此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学生。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出现了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着他们,无论教育者如何用心,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相对待;胆小的变得消极逃避,少言寡语,走向孤独与自闭,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独乖僻心理。老师们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与权力结缘,歪曲了教育的本意。
五彩缤纷的世界令人向往,青少年追求自由奔放的世界是大势所趋,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多样化社会中学生的心理的。这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2、受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金钱至上与享乐主义之风盛行,社会公德意识的下降,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再则,网吧、歌厅等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娱乐设施也成为诱使青少年精神蜕变的场所,让学生感到老师所讲与实际社会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对农村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迫切的和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状况,我认为要成功实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实转化和更新教育者的观念。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种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修养、品格、行为举止时刻都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倡导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意识。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不应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应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发现他们的进步,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正确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杜绝体罚和侮辱学生的行为。
2、培养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校通过组织学习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良好的习惯,并建立起认识自己与他人、互助协作的关系,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我在帮助学生解除消极情绪时,通过和他们个别谈心,以鼓励为媒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消除心理纠结,振作精神。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的教学课时安排中,不能离开心理健康教育课,更不能缺少专业教师。例如感恩教育、学习情感教育、心理辅导、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及性心理教育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下转第77页)(上接第94页)教学过程来维护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感恩教育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相关视频,让它来触发学生心灵深处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爱,最难以回报的情,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并找到答案,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感受。
总之,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深入,农村教育愈发得到重视,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广大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和“知心人”,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与关怀,让他们拥有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和造就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性人才,为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 【发布时间】2014/8/30 14:32:45
- 【点击频次】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