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教师应加强教学语言修炼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教师应加强语言的修炼和推敲,用“规范”、“严谨”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在享受语言艺术陶冶和熏陶中沐浴语文阳光。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语言 修炼 加强
语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语文知识的化身,是语文素养的集大成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行的仿范、学的楷模。作为传递知识的教学语言,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中介,也是学生获得语言能力培养的直接载体。教师加强教学语言基本功的修炼,就等于给学生示范语言文字的运用或口头语言的表达。然而,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注重语言的修炼和推敲、更不用“规范”、“严谨”来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为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常在信手拈来、口若悬河、天花乱坠的话语中犯下错误,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给人留下笑柄。
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多人说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对此有非常高的要求,能使学生在“听话”过程中感到有趣---情趣怏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惑---留有思考余地。教师不仅要有这样的语言艺术,还要锻炼自身,成就为语言风格,使自己具有播音员的清晰、相声大师的幽默、评书演员的流利、“故事大王”的激情,达到教学语言的理想境界,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师不是亲人,但有父母般的和蔼;不是演员,但有演员的素养;不是诗人,但有诗人的气质;不是画家,但有画家的创造才能。具备这样能力的教师自然就是好教师,学生心中的好教师,社会期望的满意的好教师。不仅能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还能让学生享受语言艺术陶冶和熏陶,沐浴语文阳光。
一、教学语言规范精练
规范精练是教学语言的首要要求,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形象活泼的而又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特征。教师运用规范、形象、活泼、清晰、准确、言简意赅的语言讲课,与学生交流,不仅能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搭建好一个感性认知平台,还能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如教学古诗《江雪》时,我们可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感受到诗中“千山”、“万径”、“孤舟”、“笠翁”、“寒江”、“雪”这些具体的物象进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寒江独钓”的图画。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有更大作用。
二、教学语言辅以表情
教学语言不光是教师的口头语言,还有表情语言,如目光语言、微笑语言、肢体语言、动作语言等,它们都是口头语言良好的辅助和佐料,是教师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在外部体态上的自然流露,也是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形态和神态表现。教师在教学或与学生交流时,能正确有效的辅以表情,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聚焦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特别是小学阶段,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发挥表情语言在教学用语中的积极作用,运用讲话的姿势和表情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情境,使讲课内容和讲课者溶合成一个整体。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语言形象。
三、教学语言浅显易懂
通俗明白、浅显易懂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交流,无论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语言还是学生信息反馈语言都必须建立易懂基础上。只有达成这个要求,交流才是有效的,有作用的,否则毫无意义。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听懂、学会,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语文素养。如果教师教学语言不能通俗明白、浅显易懂,刁钻晦涩、词不达意,学生听起来就会糊里糊涂、莫名其妙,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而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存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两种不同形式,虽然彼此有密切联系,但又各具特点,有一定差距。有些书面语言,学生是不易理解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还必须把比较艰深、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的、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
四、教学语言富于变化
语言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调的强度和语言的速度起伏变化。我们知识,适宜的音调和速度不仅能使教学语言和谐悦耳,节奏鲜明,还能具有吸引性和鼓动性,调动更多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不能一味的平铺直叙,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为学生“唱催眠曲”。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抑扬却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富有生气。所以,我们应加强语言修炼,使自己语言富于变化,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提高语言技巧。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时,我或语调升高,语速加快,达到高潮,或语调舒缓,适当“降温”;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松弛点”时,也应变音变调,并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调动学生情绪。当然,每篇课文由于内容相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不同,要根据文本和教学要求来定讲课的语音语调和节奏。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文中的讲读时语言应高亢,语调稍高,显得兴奋激昂;《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读时语言应哀婉,语调低沉,显得悲伤沉痛;《一夜的工作》讲读时语言应质朴,语调适中,显得亲切愉悦。也就是说课堂上我们教师的语速、语调和节奏应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遇悲凉处当沉缓,遇激昂处当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奏,变化万端而各臻其妙。
总而言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师语言必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要成功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教师对自己课堂语言的锤炼必不可少。正如教学基本功锤炼永无止境一样,教学语言的修炼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现目前,我们还徉徜在新课改的路上,在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教学语言生命力的张扬和关注,应加强自身提高,用良好的语言艺术惠及我们从事的语文教育,让更多学生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中学得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智月辉,语文课堂中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小学时代教师,2009.2。
[2]邵守义,实用演讲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张俊峰、王庭宽,教学语言的特性与运用艺术,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语言 修炼 加强
语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语文知识的化身,是语文素养的集大成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行的仿范、学的楷模。作为传递知识的教学语言,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中介,也是学生获得语言能力培养的直接载体。教师加强教学语言基本功的修炼,就等于给学生示范语言文字的运用或口头语言的表达。然而,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注重语言的修炼和推敲、更不用“规范”、“严谨”来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为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常在信手拈来、口若悬河、天花乱坠的话语中犯下错误,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给人留下笑柄。
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多人说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对此有非常高的要求,能使学生在“听话”过程中感到有趣---情趣怏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惑---留有思考余地。教师不仅要有这样的语言艺术,还要锻炼自身,成就为语言风格,使自己具有播音员的清晰、相声大师的幽默、评书演员的流利、“故事大王”的激情,达到教学语言的理想境界,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师不是亲人,但有父母般的和蔼;不是演员,但有演员的素养;不是诗人,但有诗人的气质;不是画家,但有画家的创造才能。具备这样能力的教师自然就是好教师,学生心中的好教师,社会期望的满意的好教师。不仅能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还能让学生享受语言艺术陶冶和熏陶,沐浴语文阳光。
一、教学语言规范精练
规范精练是教学语言的首要要求,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形象活泼的而又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特征。教师运用规范、形象、活泼、清晰、准确、言简意赅的语言讲课,与学生交流,不仅能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搭建好一个感性认知平台,还能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如教学古诗《江雪》时,我们可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感受到诗中“千山”、“万径”、“孤舟”、“笠翁”、“寒江”、“雪”这些具体的物象进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寒江独钓”的图画。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有更大作用。
二、教学语言辅以表情
教学语言不光是教师的口头语言,还有表情语言,如目光语言、微笑语言、肢体语言、动作语言等,它们都是口头语言良好的辅助和佐料,是教师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在外部体态上的自然流露,也是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形态和神态表现。教师在教学或与学生交流时,能正确有效的辅以表情,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聚焦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特别是小学阶段,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发挥表情语言在教学用语中的积极作用,运用讲话的姿势和表情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情境,使讲课内容和讲课者溶合成一个整体。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语言形象。
三、教学语言浅显易懂
通俗明白、浅显易懂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交流,无论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语言还是学生信息反馈语言都必须建立易懂基础上。只有达成这个要求,交流才是有效的,有作用的,否则毫无意义。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听懂、学会,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语文素养。如果教师教学语言不能通俗明白、浅显易懂,刁钻晦涩、词不达意,学生听起来就会糊里糊涂、莫名其妙,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而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存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两种不同形式,虽然彼此有密切联系,但又各具特点,有一定差距。有些书面语言,学生是不易理解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还必须把比较艰深、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的、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
四、教学语言富于变化
语言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调的强度和语言的速度起伏变化。我们知识,适宜的音调和速度不仅能使教学语言和谐悦耳,节奏鲜明,还能具有吸引性和鼓动性,调动更多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不能一味的平铺直叙,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为学生“唱催眠曲”。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抑扬却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富有生气。所以,我们应加强语言修炼,使自己语言富于变化,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提高语言技巧。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时,我或语调升高,语速加快,达到高潮,或语调舒缓,适当“降温”;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松弛点”时,也应变音变调,并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调动学生情绪。当然,每篇课文由于内容相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不同,要根据文本和教学要求来定讲课的语音语调和节奏。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文中的讲读时语言应高亢,语调稍高,显得兴奋激昂;《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读时语言应哀婉,语调低沉,显得悲伤沉痛;《一夜的工作》讲读时语言应质朴,语调适中,显得亲切愉悦。也就是说课堂上我们教师的语速、语调和节奏应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遇悲凉处当沉缓,遇激昂处当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奏,变化万端而各臻其妙。
总而言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师语言必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要成功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教师对自己课堂语言的锤炼必不可少。正如教学基本功锤炼永无止境一样,教学语言的修炼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现目前,我们还徉徜在新课改的路上,在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教学语言生命力的张扬和关注,应加强自身提高,用良好的语言艺术惠及我们从事的语文教育,让更多学生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中学得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智月辉,语文课堂中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小学时代教师,2009.2。
[2]邵守义,实用演讲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张俊峰、王庭宽,教学语言的特性与运用艺术,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
- 【发布时间】2014/9/29 10:50:46
- 【点击频次】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