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历史学科导学案设计初探

 

【作者】 胡晓洁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五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导学案已经成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一种有效载体。本文试通过论述历史学科导学案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探索出新的更加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设计方案,使导学案真正成为搭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
  关键词:导学案  设计
        夸美纽斯认为:“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为了实现夸美纽斯的目标,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是近年来历史学科有益的探索。从字面意思来看,设计导学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案应该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连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设计历史学科的导学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课标做指南
  《历史课程标准》为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它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还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它提供的实施建议,是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蓝本;它提供的大量案例,可以转化成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二、重组教材促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因此,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将教材视为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既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进行教材的有机重组,还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本土空间,补充一些地方史的教学资料。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为《改革开放》、第10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第10课的内容偏理论化,主要通过几次会议来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定。如果在设计导学案时,大胆地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第9课专门讲改革,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自成一个主题,既减小了课堂教学的难度,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在第10课的导学案中加入第9课的“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目,既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经济特区的事例和成就来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行论证,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特区姓“资”姓“社”问题。这样的教材重组,有利于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问题引领是关键
  《美国2016计划》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作为一份引导学生学习的提纲,问题设计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
  如在编写《改革开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一课的导学案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我们所学的或知道的变法或改革中涉及农村问题的有哪些?具体是怎样规定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2、今天的改革是如何从农村开始全面铺开的?3、你对改革有怎样的认识?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商鞅变法,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通过这些问题,加上教师适当地点拨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农业是立国之本,今天的改革开放是由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到内地的全面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当前改革虽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把改革引向深入,去克服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既回顾了课本知识,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
  四、史料研读助突破
  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只能简单地记住现成的专家或学者的结论,这已经成为了历史学界的共识。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还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补充一定的史料。
  笔者在设计《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导学案时,选取了大量的材料。其中有一则材料选自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的“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出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本段材料,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特点——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五、学法指导在其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案必须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历史学科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因此,导学案应该教会学生以下内容:如何自学历史教材;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记忆历史知识;如何整理知识结构;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历史,历史作业考试要求,如何进行考后反思等。其中如何自学历史教材是重点,考后反思是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点拨学法,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全程关注,勤于监督。
  总之,导学案设计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的指导和调控,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正是由于它的不确定性,才体现出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学生在沿着学习“路线图”奔跑的路上,总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伴着一路欢歌去感受怒放的生命,这样的课堂才独具魅力,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晨  李炳亭著.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 卞张芳.以材料为核心的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研究. [D].苏州大学.2012.
  3. 黄海峰.尊重学生认知规律,重组历史教材现. [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
  • 【发布时间】2014/9/29 10:59:11
  • 【点击频次】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