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努力创设开放有活力的“四动”课堂,让语文课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学语文学得有滋有味。“四动”课堂: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心动”; 形式多样朗读,让学生“口动”; 巧妙创设问题,让学生“脑动”; 使用读写结合,让学生“手动”。 从而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学生乐园 心动 口动 脑动 手动
当今语文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教得辛苦,以至于产生职业倦怠;学生学得辛苦,以至于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产生厌学,甚至不爱上语文课。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是老师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关上了语文乐园的大门。
努力创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学语文学得有滋有味,这是新课标实施后语文课堂应追求的目标。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心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的设计和运用很重要。它不仅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为下面学习新课创造良好的氛围。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情境导入、诗词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等。语文课堂的导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
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的导入: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他穿了一件轰动全城的新装去参加游行大典。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件新装呢?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瞧瞧!
因此,精心设计导语,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二、形式多样朗读,让学生“口动”
朗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诵读能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的方法有很多,如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朗读方法的选用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课文和学生情况选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朱自清的《春》,我采用配乐朗读,学生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在抚摸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的芳香中。这就激起学生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感受,唤起了对美的想象,让自己也走了进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耳畔似乎也响起了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
运用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朗读中“动”起来,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三、巧妙创设问题,让学生“脑动”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启发设疑,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心中渴望解决面临的疑团,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两方面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提问,精心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质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创设问题的好处就在于学生解决疑问后有种成功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使用读写结合,让学生“手动”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读写结合要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的内容从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和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代写、以读促写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读写结合的形式很多,要根据不同课文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形式有:
1、仿写:如学完《最后一课》,模仿文中对小弗郎士出色的心理描写,描写一段《家长会后》的心理;学完《音乐巨人贝多芬》,学习文中用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外貌描写,不写出同学的姓名,让大家猜猜看等等。仿写让学生感觉其实写作也并非那么难,它带给了学生快乐的写作情趣。
2、续写: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后,学生除了对皇帝的荒诞做法感觉可笑之外,还生出了“结果怎样”的好奇心。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童话的理解,续写《皇帝回宫以后》。有的同学认为皇帝应该派士兵捕捉两个骗子,捉回来后继续受骗子的蒙蔽,继续上当;有的同学认为皇帝既往不咎,坐在宫廷里认真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励精图治,精心管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这样的作文练习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想象结果中受到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路,使思维呈现新的内容。
3、补写:如学《孔乙己》,可以让学生补写孔乙己遭到人们嘲笑时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那些省略或不写的情节,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改写: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何规劝父母正确对待叔叔? ……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他们热烈的讨论,驰骋在想像的阔原上。针对学生此时的心情,我就布置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 -------》的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完成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这样,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颇有兴趣地拿起笔来写,快乐地满怀信心地用自己的文字驾驭着主人公的命运,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应让学生体味到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思,激情的迸发;应是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四动”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学生乐园 心动 口动 脑动 手动
当今语文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教得辛苦,以至于产生职业倦怠;学生学得辛苦,以至于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产生厌学,甚至不爱上语文课。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是老师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关上了语文乐园的大门。
努力创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学语文学得有滋有味,这是新课标实施后语文课堂应追求的目标。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心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的设计和运用很重要。它不仅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为下面学习新课创造良好的氛围。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情境导入、诗词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等。语文课堂的导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
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的导入: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他穿了一件轰动全城的新装去参加游行大典。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件新装呢?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瞧瞧!
因此,精心设计导语,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二、形式多样朗读,让学生“口动”
朗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诵读能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的方法有很多,如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朗读方法的选用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课文和学生情况选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朱自清的《春》,我采用配乐朗读,学生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在抚摸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的芳香中。这就激起学生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感受,唤起了对美的想象,让自己也走了进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耳畔似乎也响起了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
运用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朗读中“动”起来,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三、巧妙创设问题,让学生“脑动”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启发设疑,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心中渴望解决面临的疑团,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两方面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提问,精心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质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创设问题的好处就在于学生解决疑问后有种成功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使用读写结合,让学生“手动”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读写结合要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的内容从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和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代写、以读促写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读写结合的形式很多,要根据不同课文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形式有:
1、仿写:如学完《最后一课》,模仿文中对小弗郎士出色的心理描写,描写一段《家长会后》的心理;学完《音乐巨人贝多芬》,学习文中用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外貌描写,不写出同学的姓名,让大家猜猜看等等。仿写让学生感觉其实写作也并非那么难,它带给了学生快乐的写作情趣。
2、续写: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后,学生除了对皇帝的荒诞做法感觉可笑之外,还生出了“结果怎样”的好奇心。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童话的理解,续写《皇帝回宫以后》。有的同学认为皇帝应该派士兵捕捉两个骗子,捉回来后继续受骗子的蒙蔽,继续上当;有的同学认为皇帝既往不咎,坐在宫廷里认真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励精图治,精心管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这样的作文练习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想象结果中受到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路,使思维呈现新的内容。
3、补写:如学《孔乙己》,可以让学生补写孔乙己遭到人们嘲笑时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那些省略或不写的情节,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改写: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何规劝父母正确对待叔叔? ……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他们热烈的讨论,驰骋在想像的阔原上。针对学生此时的心情,我就布置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 -------》的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完成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这样,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颇有兴趣地拿起笔来写,快乐地满怀信心地用自己的文字驾驭着主人公的命运,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应让学生体味到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思,激情的迸发;应是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四动”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 【发布时间】2014/9/29 11:02:57
- 【点击频次】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