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民歌演唱风格的发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和民族音乐的不断传承光大,具有独特民族音乐风情的民歌演唱也不断创新和发展。对我国民歌演唱风格的发展作了系统的回顾和论述。
关键词:民歌 演唱风格 风格发展
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和民族音乐的不断传承光大,具有独特民族音乐风情的民歌演唱,也从传统风格到现代风格而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使中国民歌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名歌舞台上的一颗璀灿之星。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着不同特色的民歌,像花瓣一样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中国民歌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吸引着人们,使大众感受到了民歌的无比魅力。
中国各族的民族民间歌曲,异彩纷呈,各自有独特的风采。仅就汉族中汉藏语系的民族就有30多个,其方言、土语有100多种,语言因素直接影响民歌的调式、旋律及歌唱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征),自古以来,各族之间的音乐,早就多渠道地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在中国各族的民歌中,又共同拥有东方的传统审美神韵。由于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生产劳动场地以及民俗、风尚、宗教、礼仪之别,在其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既有相同共性,又有相异个性。就地区而言,大西北各族的民歌,因地处高原,声调高亢、跌宕,而内陆平原鱼米之乡的音调则婉转清丽;江湖河海的水运号子伴随着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具有齐心协力、斗志昂扬的豪迈气概,其音乐节奏、旋律特点、情绪表现都与劳动条件紧密结合。又如山歌、小调,山歌的音乐奔放嘹亮,开朗,抒情性强,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与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调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小调音乐风格细腻曲折,形式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反映社会各层的生活、嬉戏、爱情等内容,因自然地理的各地差异,有的气势轩昂,有的则情长意深,大相径庭,它们总是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与精神风貌,并在各族生活方式、自然条件及历史过程中形成其独特风格特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民歌从演唱到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因而使民族声乐作品发展集原始民歌、民歌改编、戏曲说唱、古典、民歌艺术歌曲、民族歌剧等方面内容,体裁组成的集成概念,在音乐风格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创新,以及注入一些与时代接轨的风格特征,对民歌有了全新的注释,让人们耳目一新。在创作中民歌自由流变,并在流变中再发展、再流变、变有多种,可以移步而不换形,也可以既移步又换形,还可以嫁接创新,甚至涅再生。可有些人认为,现代民歌经过加工之后,注入了太多的现代风格,已没有以往民歌的味道、风格,感觉到“杂”不是纯粹的民歌了。但是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歌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原有的民族衍变的自由性,加上它的叙事性、抒情性、或因语言、声调、情调、情感幅度,以及演唱的时空环境的差异,都可能产生影响,发生变化。
近年来,由于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教学、演唱中教材告急,因此,奔走求新,已成为普遍要求。有的曲作家,为了把民歌的内涵揭示得更加深入,因教学之需、因演唱者要求已改编了一些新曲。
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不同的民歌方式,千变万化,时代在不断的变化,而民歌也在不断地更新改变,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而音乐的创作者,也与时俱进地尝试把自己所向导的多种音乐元素加以梳理,将民族、美声、通俗、流行等不同的演唱风格加以组合,也可称得上是一个创新,如2008年春晚的声乐节目中由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及戴玉强和阿宝(民歌、美声与原生态)三种唱法组合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人耳目一新,一位是着名民歌演唱艺术家,一位是有着帕瓦罗蒂美称的美声“王子”,另一位是原生态唱法领军人,三人的完美结合,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又如周杰伦与台湾民歌手费玉清的“千里之外”,也把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一个是流行天王,另一个则是民歌老将,两人不同风格相结合的演唱,使人们更丰富了听觉上的享受。新的演唱风格及完美的音乐是要靠创作者与表演者共同来完成的。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格式的形成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是中国民歌和戏曲、曲艺,随着外来音乐的流入,特别是外国声乐作品和歌剧的传入,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中国的作曲家把中国的民歌和戏曲曲艺,同外国声乐作品、歌剧两者的创作手法和中国传统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民歌作品,中国的创作歌曲很大一部分是两段体的结构特点,随着歌手演唱水平不断提高,两段体的歌曲已经不能完全展现歌手的演唱技巧,就出现了类似于歌剧选段的民族声乐作品,民歌改编的民族声乐作品等一系列“大型歌曲”模式。首先肯定的是,通过运用外国声乐作品的创作手法,结合中国传统的创作技法和旋律使中国的民歌作品丰富了,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但有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年的作品克隆和雷同的作品极多,按照一种创作模式和特点硬套到歌曲中,使歌曲定格在一个模式中。笔者认为,这样的创作技法和曲式上雷同的作品不利于中国民族歌曲的发展和提高,人物的个性表现受到了局限,百花齐放也就体现不出来了。有不少好的作品,值得学习,在青歌赛上涌现一改往日大型歌曲模式的优美的旋律,加上歌手的二度创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山寨素描》《飞天》《火把节的火把》《春雨》等,因此,民族声乐演唱只有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民族个性,才能走出创作上的克隆。中国民歌源远流长,风格多变,历经数千年沧桑,其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地翻新、前进,历史不断,中国民族也会随着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国民歌依然会以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在中华大地永远地绽放。
参考文献:
1王莉,音乐不只是在跳动[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2刘姝,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思考[J];民族音乐;2011年03期
3丁璐,浅谈音乐教育与人类情感的联系[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4薛丹,浅谈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情商”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关键词:民歌 演唱风格 风格发展
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和民族音乐的不断传承光大,具有独特民族音乐风情的民歌演唱,也从传统风格到现代风格而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使中国民歌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名歌舞台上的一颗璀灿之星。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着不同特色的民歌,像花瓣一样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中国民歌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吸引着人们,使大众感受到了民歌的无比魅力。
中国各族的民族民间歌曲,异彩纷呈,各自有独特的风采。仅就汉族中汉藏语系的民族就有30多个,其方言、土语有100多种,语言因素直接影响民歌的调式、旋律及歌唱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征),自古以来,各族之间的音乐,早就多渠道地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在中国各族的民歌中,又共同拥有东方的传统审美神韵。由于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生产劳动场地以及民俗、风尚、宗教、礼仪之别,在其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既有相同共性,又有相异个性。就地区而言,大西北各族的民歌,因地处高原,声调高亢、跌宕,而内陆平原鱼米之乡的音调则婉转清丽;江湖河海的水运号子伴随着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具有齐心协力、斗志昂扬的豪迈气概,其音乐节奏、旋律特点、情绪表现都与劳动条件紧密结合。又如山歌、小调,山歌的音乐奔放嘹亮,开朗,抒情性强,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与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调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小调音乐风格细腻曲折,形式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反映社会各层的生活、嬉戏、爱情等内容,因自然地理的各地差异,有的气势轩昂,有的则情长意深,大相径庭,它们总是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与精神风貌,并在各族生活方式、自然条件及历史过程中形成其独特风格特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民歌从演唱到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因而使民族声乐作品发展集原始民歌、民歌改编、戏曲说唱、古典、民歌艺术歌曲、民族歌剧等方面内容,体裁组成的集成概念,在音乐风格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创新,以及注入一些与时代接轨的风格特征,对民歌有了全新的注释,让人们耳目一新。在创作中民歌自由流变,并在流变中再发展、再流变、变有多种,可以移步而不换形,也可以既移步又换形,还可以嫁接创新,甚至涅再生。可有些人认为,现代民歌经过加工之后,注入了太多的现代风格,已没有以往民歌的味道、风格,感觉到“杂”不是纯粹的民歌了。但是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歌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原有的民族衍变的自由性,加上它的叙事性、抒情性、或因语言、声调、情调、情感幅度,以及演唱的时空环境的差异,都可能产生影响,发生变化。
近年来,由于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教学、演唱中教材告急,因此,奔走求新,已成为普遍要求。有的曲作家,为了把民歌的内涵揭示得更加深入,因教学之需、因演唱者要求已改编了一些新曲。
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不同的民歌方式,千变万化,时代在不断的变化,而民歌也在不断地更新改变,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而音乐的创作者,也与时俱进地尝试把自己所向导的多种音乐元素加以梳理,将民族、美声、通俗、流行等不同的演唱风格加以组合,也可称得上是一个创新,如2008年春晚的声乐节目中由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及戴玉强和阿宝(民歌、美声与原生态)三种唱法组合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人耳目一新,一位是着名民歌演唱艺术家,一位是有着帕瓦罗蒂美称的美声“王子”,另一位是原生态唱法领军人,三人的完美结合,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又如周杰伦与台湾民歌手费玉清的“千里之外”,也把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一个是流行天王,另一个则是民歌老将,两人不同风格相结合的演唱,使人们更丰富了听觉上的享受。新的演唱风格及完美的音乐是要靠创作者与表演者共同来完成的。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格式的形成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是中国民歌和戏曲、曲艺,随着外来音乐的流入,特别是外国声乐作品和歌剧的传入,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中国的作曲家把中国的民歌和戏曲曲艺,同外国声乐作品、歌剧两者的创作手法和中国传统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民歌作品,中国的创作歌曲很大一部分是两段体的结构特点,随着歌手演唱水平不断提高,两段体的歌曲已经不能完全展现歌手的演唱技巧,就出现了类似于歌剧选段的民族声乐作品,民歌改编的民族声乐作品等一系列“大型歌曲”模式。首先肯定的是,通过运用外国声乐作品的创作手法,结合中国传统的创作技法和旋律使中国的民歌作品丰富了,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但有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年的作品克隆和雷同的作品极多,按照一种创作模式和特点硬套到歌曲中,使歌曲定格在一个模式中。笔者认为,这样的创作技法和曲式上雷同的作品不利于中国民族歌曲的发展和提高,人物的个性表现受到了局限,百花齐放也就体现不出来了。有不少好的作品,值得学习,在青歌赛上涌现一改往日大型歌曲模式的优美的旋律,加上歌手的二度创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山寨素描》《飞天》《火把节的火把》《春雨》等,因此,民族声乐演唱只有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民族个性,才能走出创作上的克隆。中国民歌源远流长,风格多变,历经数千年沧桑,其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地翻新、前进,历史不断,中国民族也会随着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国民歌依然会以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在中华大地永远地绽放。
参考文献:
1王莉,音乐不只是在跳动[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2刘姝,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思考[J];民族音乐;2011年03期
3丁璐,浅谈音乐教育与人类情感的联系[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4薛丹,浅谈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情商”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 【发布时间】2014/9/29 11:07:27
- 【点击频次】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