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 ;
【正文】陶渊明是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因不满时政污浊,归隐田园,歌咏田园风光,开辟了田园诗苑,是田园诗派的开派之人。他的优秀诗篇尤其是田园诗,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诗歌的最高成就。陶源明的田园诗极具美学价值,很有审美品位。他的田园诗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其平淡自然美,不着意雕饰,简练朴素,亲切自然,且表面平淡实则韵味深厚,极富表现力;也具有意境美,既有实境,又有意中之境,境界高远,清新拔俗,浑融完整;他的田园诗还富有哲理美,具有敦厚、睿智的哲学思考,意蕴深厚,耐人寻味。陶源明田园诗所特有的美学特征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美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诚然,陶渊明所写的多是农村最平常的事物和日常的生活,其田园诗平淡、质朴、清新、自然。他的诗句不用雕饰和辞彩,而用比较接近生活的语言——“田家语”,一切如实写来,看似平平淡淡,但读来有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弥漫着五谷和桑麻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悦和艰辛,给人一种平淡、自然的美感!如《归田园居》其一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园居》组诗五首,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诗人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悦之情。在这里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尾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通读全诗,并无一华丽辞藻,而采用了白描客观景物与直接抒发感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读来生动传神。如“方宅”四句,对庭院风光的简述,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而景色自现其中;“暧暧”四句,写远处村落的炊烟,朦胧疏淡,近处犬吠鸡鸣,绘声绘色,情态逼真,并无华美之词;“户庭”二句,写门庭萧疏寂寞,室内和谐、闲静,也是如实陈述;结尾二句直抒归田后的欣慰、畅快心情,点明全诗的主旨,更无激越豪壮之语。但诗歌抒发的情感并不平淡,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在饱受了十三年奔波之苦后,一旦归来,获得了自由解放,心灵深处无比激动。要表达这样的激情,但却似平淡的“田家语”道出,显得朴素自然。这正如鲁迅总结的要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在这里,像“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狗吠”、“鸡鸣”等这些平凡的事物一旦摄入诗人笔下,便融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使之成为了有人性化的自然,从而使个性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浑然天成,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既如此,又何必去雕章琢句,片面追求辞藻华丽呢?元好问评陶诗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确实如此!
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是自然地表露他的真切感受,内容多是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等,这些诗句读来十分真实亲切;又比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相思则批衣,言笑无厌时”等,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也均为人们熟知常见。陶诗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更重要的是感情的真淳。他描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与读者真诚相见,从来不躲闪、不伪饰。如他“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的人伦之乐、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趣、他“夏日常抱饥”的困苦均坦诚写出,不避丑拙,自然而然流露出旷达的胸怀。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陶渊明正因厌恶官场污浊,潜心回归园田,眼处实境,心生实感,故能作品神妙自然。我们读他的的诗,会觉得毫不费力,眼前好象感受到的是一片实实在在的生活情景。这正是因为作品的情景、生活、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的真感受,真体验。诗中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平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适心情,通过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表达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雕琢之痕。宋人张耒在《贺方回乐府序》中说:“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陶渊明也正是如此。《归田园居》五首,其三写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一个披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形象。诗人用极经济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亲自躬耕田亩的形象,写得情趣盎然。一切如实写起,娓娓道来,情感自然流露,不做作,不虚夸,如见其人,如感其心,亲切感人!从这里,我们再一次领略到其诗的平淡、自然美。
我们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它和那种矫揉造作、言之无物的形式主义截然相反。内容虽多为平平淡淡地叙述,没有夸张的句子,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他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淡而无味,而是高度精练,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呈现出明净的单纯。达到了人们常说的“淡而有味”之境,读之如品香茗,如食橄榄,真味久在,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辉,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实践中,平淡美、自然美被众多人认为是诗的极高境而加以推崇的。宋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东坡也曾说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可见平淡、自然是一种功力的体现,非功力深厚者不能到达这种境界。陶渊明一生是几次短暂的出仕,而长期隐居,“渐老渐熟”的功力深厚者。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的平淡诗歌属于人生中的“老境”。这种老境随着诗人年岁的增大,积淀着厚重的情感体验。它是诗人品性、气质、素养诸方面因素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与自然融合。陶渊明的诗,多数写在归田之后,常常表现为闲适自得的乐趣,然而他这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却是建立在蔑视官场世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平淡的外表下面,饱含着浓厚的感情。他对自然的这种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实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些诗句看起来质朴简练,平淡短小,但是细细品味,不仅韵味绵长,而且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无尽的美感。如《移居》诗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言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秋佳日诗人或登高赋诗,或与乡亲们开怀畅饮,别有一番乐趣。中间四句写和农民们农忙时各自耕种劳作,闲暇时就相互来往访问谈笑无厌。最后四句赞美并且要珍惜这种美好的生活。整首诗反映了诗人要坚持劳动自足,自耕自食的生活态度,不与上层社会追名逐利的污浊生活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该诗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却包含诗人的匠心,深厚的功力。诗人以极普通的农家语平平写来,好象并不费力气,但是形象而自然地写出了一派生动的田园生活。不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而且读来余味无穷,韵味绵长,实乃“淡而有味”,美不胜收。
陶渊明诗歌的这种平淡、自然美特征是和他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分不开的。他的短暂出仕不能让他施展“大济于苍生”的抱负,相反见惯了官场社会的黑暗污浊,他身在官场却如处“樊笼”,后来辞官归隐,如步入另一片天地,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所见的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同时,由于他闲静少言,躬耕自资而不慕荣利,故能虽“结庐在人境”,然而却能“心远地自偏”。之后,诗人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抒写出来,使人真正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毫无雕琢痕迹。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美也是他彻底忧思后复归于平静安祥,饱含落日而常生活的热爱。这是因为他写作目的主要在于自娱——这从他“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并序)和“常著文章自娱”(《五柳先生传》)中可以看出,他作诗不是为了图个名声,流芳千古,而是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倾注笔尖,既不矫情,也不文饰,一切如实说来,直率自然。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所以其田园诗中出现的事物,大都是平常所见的东西,没有奇特的意象,大胆的夸张,不雕章丽句,而以清闲的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创造了田园诗派一代文风。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细描,而是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既有意中之境,又饶有情趣。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感情,人生理想融化在景物中,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往往达到人格化的境界。不仅以景悦人,而且以情感人,给读者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具有诗情画意,达到了“物我合一”之境,从而具有高度的意境美。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自然景物不仅善以白描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而且这只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化,以意写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种情、景高度融和,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令人回味无穷。再如《饮酒》诗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该诗写出了诗人归隐后悠闲自得的闲适恬静心境。其中“采菊”一联,写诗人的行动与观感,诗人在东篱下悠闲的采菊,偶然抬起头来见到庐山,那将又是一番景象让我们想象。菊之于渊明,犹兰之于屈子,采菊东篱有用以自励操守之意,境与意会,浑朴自然。“山气”一联,进一步望庐山所见的景象,山上的景象在黄昏时越发美好,飞鸟结伴而还。这首诗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赏这“采菊”四句为“无我之境”。意思是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情与景水乳交融,简直浑然天成,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意境达到了何等之地步!陶渊明曾借《五柳先生传》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见其田园诗的特点乃以“意”为诗,即根本目的是为了写出胸中那片真实的天地。其实诗意也直接源于自然——触景生情,于是诗缘情而绮丽生辉,境界顿生。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田园诗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这是因为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读其诗,给人的感觉好象他不是用语言去赞美自然,而是让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他一方面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另一方面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哲理美
细读陶渊明的田园诗,会发现给人隽永厚朴,很耐人寻味的感觉。这是因为他的诗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清人沈德潜说过:“诗人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国朝诗别裁.凡例》),陶渊明的田园诗便是最富有这一点的。他的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美。但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于诗的形象和语言。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
总之,陶渊明在我国诗史上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具有平淡自然美,意境美,以及哲理美的美学特征,他是田园诗的拓荒者,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园诗打破了自魏末以来玄言诗一统诗坛的局面,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犹如一股春风,使窒息的诗坛漾起了勃勃生机,在我国诗史上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一千多年来,他始终是一种流派、一种文风的代表人,他的田园诗以这些独特的美学内涵滋润着一代代诗人。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美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诚然,陶渊明所写的多是农村最平常的事物和日常的生活,其田园诗平淡、质朴、清新、自然。他的诗句不用雕饰和辞彩,而用比较接近生活的语言——“田家语”,一切如实写来,看似平平淡淡,但读来有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弥漫着五谷和桑麻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悦和艰辛,给人一种平淡、自然的美感!如《归田园居》其一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园居》组诗五首,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诗人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悦之情。在这里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尾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通读全诗,并无一华丽辞藻,而采用了白描客观景物与直接抒发感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读来生动传神。如“方宅”四句,对庭院风光的简述,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而景色自现其中;“暧暧”四句,写远处村落的炊烟,朦胧疏淡,近处犬吠鸡鸣,绘声绘色,情态逼真,并无华美之词;“户庭”二句,写门庭萧疏寂寞,室内和谐、闲静,也是如实陈述;结尾二句直抒归田后的欣慰、畅快心情,点明全诗的主旨,更无激越豪壮之语。但诗歌抒发的情感并不平淡,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在饱受了十三年奔波之苦后,一旦归来,获得了自由解放,心灵深处无比激动。要表达这样的激情,但却似平淡的“田家语”道出,显得朴素自然。这正如鲁迅总结的要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在这里,像“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狗吠”、“鸡鸣”等这些平凡的事物一旦摄入诗人笔下,便融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使之成为了有人性化的自然,从而使个性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浑然天成,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既如此,又何必去雕章琢句,片面追求辞藻华丽呢?元好问评陶诗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确实如此!
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是自然地表露他的真切感受,内容多是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等,这些诗句读来十分真实亲切;又比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相思则批衣,言笑无厌时”等,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也均为人们熟知常见。陶诗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更重要的是感情的真淳。他描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与读者真诚相见,从来不躲闪、不伪饰。如他“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的人伦之乐、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趣、他“夏日常抱饥”的困苦均坦诚写出,不避丑拙,自然而然流露出旷达的胸怀。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陶渊明正因厌恶官场污浊,潜心回归园田,眼处实境,心生实感,故能作品神妙自然。我们读他的的诗,会觉得毫不费力,眼前好象感受到的是一片实实在在的生活情景。这正是因为作品的情景、生活、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的真感受,真体验。诗中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平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适心情,通过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表达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雕琢之痕。宋人张耒在《贺方回乐府序》中说:“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陶渊明也正是如此。《归田园居》五首,其三写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一个披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形象。诗人用极经济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亲自躬耕田亩的形象,写得情趣盎然。一切如实写起,娓娓道来,情感自然流露,不做作,不虚夸,如见其人,如感其心,亲切感人!从这里,我们再一次领略到其诗的平淡、自然美。
我们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它和那种矫揉造作、言之无物的形式主义截然相反。内容虽多为平平淡淡地叙述,没有夸张的句子,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他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淡而无味,而是高度精练,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呈现出明净的单纯。达到了人们常说的“淡而有味”之境,读之如品香茗,如食橄榄,真味久在,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辉,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实践中,平淡美、自然美被众多人认为是诗的极高境而加以推崇的。宋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东坡也曾说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可见平淡、自然是一种功力的体现,非功力深厚者不能到达这种境界。陶渊明一生是几次短暂的出仕,而长期隐居,“渐老渐熟”的功力深厚者。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的平淡诗歌属于人生中的“老境”。这种老境随着诗人年岁的增大,积淀着厚重的情感体验。它是诗人品性、气质、素养诸方面因素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与自然融合。陶渊明的诗,多数写在归田之后,常常表现为闲适自得的乐趣,然而他这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却是建立在蔑视官场世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平淡的外表下面,饱含着浓厚的感情。他对自然的这种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实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些诗句看起来质朴简练,平淡短小,但是细细品味,不仅韵味绵长,而且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无尽的美感。如《移居》诗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言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秋佳日诗人或登高赋诗,或与乡亲们开怀畅饮,别有一番乐趣。中间四句写和农民们农忙时各自耕种劳作,闲暇时就相互来往访问谈笑无厌。最后四句赞美并且要珍惜这种美好的生活。整首诗反映了诗人要坚持劳动自足,自耕自食的生活态度,不与上层社会追名逐利的污浊生活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该诗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却包含诗人的匠心,深厚的功力。诗人以极普通的农家语平平写来,好象并不费力气,但是形象而自然地写出了一派生动的田园生活。不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而且读来余味无穷,韵味绵长,实乃“淡而有味”,美不胜收。
陶渊明诗歌的这种平淡、自然美特征是和他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分不开的。他的短暂出仕不能让他施展“大济于苍生”的抱负,相反见惯了官场社会的黑暗污浊,他身在官场却如处“樊笼”,后来辞官归隐,如步入另一片天地,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所见的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同时,由于他闲静少言,躬耕自资而不慕荣利,故能虽“结庐在人境”,然而却能“心远地自偏”。之后,诗人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抒写出来,使人真正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毫无雕琢痕迹。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美也是他彻底忧思后复归于平静安祥,饱含落日而常生活的热爱。这是因为他写作目的主要在于自娱——这从他“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并序)和“常著文章自娱”(《五柳先生传》)中可以看出,他作诗不是为了图个名声,流芳千古,而是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倾注笔尖,既不矫情,也不文饰,一切如实说来,直率自然。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所以其田园诗中出现的事物,大都是平常所见的东西,没有奇特的意象,大胆的夸张,不雕章丽句,而以清闲的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创造了田园诗派一代文风。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细描,而是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既有意中之境,又饶有情趣。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感情,人生理想融化在景物中,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往往达到人格化的境界。不仅以景悦人,而且以情感人,给读者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具有诗情画意,达到了“物我合一”之境,从而具有高度的意境美。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自然景物不仅善以白描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而且这只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化,以意写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种情、景高度融和,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令人回味无穷。再如《饮酒》诗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该诗写出了诗人归隐后悠闲自得的闲适恬静心境。其中“采菊”一联,写诗人的行动与观感,诗人在东篱下悠闲的采菊,偶然抬起头来见到庐山,那将又是一番景象让我们想象。菊之于渊明,犹兰之于屈子,采菊东篱有用以自励操守之意,境与意会,浑朴自然。“山气”一联,进一步望庐山所见的景象,山上的景象在黄昏时越发美好,飞鸟结伴而还。这首诗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赏这“采菊”四句为“无我之境”。意思是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情与景水乳交融,简直浑然天成,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意境达到了何等之地步!陶渊明曾借《五柳先生传》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见其田园诗的特点乃以“意”为诗,即根本目的是为了写出胸中那片真实的天地。其实诗意也直接源于自然——触景生情,于是诗缘情而绮丽生辉,境界顿生。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田园诗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这是因为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读其诗,给人的感觉好象他不是用语言去赞美自然,而是让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他一方面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另一方面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哲理美
细读陶渊明的田园诗,会发现给人隽永厚朴,很耐人寻味的感觉。这是因为他的诗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清人沈德潜说过:“诗人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国朝诗别裁.凡例》),陶渊明的田园诗便是最富有这一点的。他的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美。但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于诗的形象和语言。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
总之,陶渊明在我国诗史上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具有平淡自然美,意境美,以及哲理美的美学特征,他是田园诗的拓荒者,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园诗打破了自魏末以来玄言诗一统诗坛的局面,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犹如一股春风,使窒息的诗坛漾起了勃勃生机,在我国诗史上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一千多年来,他始终是一种流派、一种文风的代表人,他的田园诗以这些独特的美学内涵滋润着一代代诗人。
- 【发布时间】2014/9/29 11:25:15
- 【点击频次】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