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唱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步曲

 

【作者】 何凤英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唱好四部曲——情、悟、辩、用。引导学生学有激情,在争辩中感悟,在应用中激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四步曲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唱好四部曲——情、悟、辩、用。引导学生学有激情,在争辩中感悟,在应用中激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情——在情境中动情 
  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学习抱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将外在训练内化为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时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充满活力的学习情境。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它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先导,它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自我强化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龟兔赛跑的画面:在类似钟表形的圆形跑道上均匀的种着12棵茂盛的大树,在相同的时间内兔子跑一圈,乌龟只跑了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看着老师精心设计的动画,学生欢呼雀跃,表明他们正处于一种大脑的兴奋状态,而兴奋是唤起学习动力之源泉。此时,教师提问: 
  (1)它们跑过的路程一样吗? (2)它们所用的时间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由此引出“钟表”,揭示课题。学生带着圆形表盘模型的表象和疑问进入“时、分的认识”的学习过程,学习热情始终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的激趣,是为他们成功的学习搭建一架通向新知识的情感金桥。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会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学生乐学不疲,才会迸发出探索、创新的火花,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妙趣横生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不下水者永远学不会游泳。在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学做科学家,动手去探索,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感性的直观经验而且增强了操作能力,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领悟。
  二、悟——在探索中领悟 
  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里的“再创造”就是指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照亮通向知识海洋的隧道,领略了数学的思维方法,促其和谐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教师讲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探索中自己“悟”出的。 
  三、辩——在争辩中深入 
  如果说探索发现是一种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那么,争辩就是一个集思广益、提炼升华的学习过程,是探索的继续与深入的动态展现。争辩是一种作用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形式。在争辩中,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思维,修正错误,表现自我,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据理力争,无视权威的表现力,从而获取成功感和自豪感。例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争执声“对!”“错!”……教师不急于定论,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派代表进行辩论。双方代表各拿一个圆形纸片,正方代表先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这是不是把圆分成两份?”反方代表定:“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回答:“是呀。”正方追问:“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们不同意这种说法。”反方同学不服气地拿出圆形纸片从上面任意撕下一小块儿,高举分得大小不均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两份吗?”正方同学连忙答:“是!”反方举起那小小的一份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这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们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面对意见不同的双方,教师不是简单地进行评判,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让那些思维有偏差的学生自己“顿悟”。 
  四、用——在生活中应用 
  数学教学既源于生活,又要用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新知识的教学,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实践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在情境和生活中经历数学,才能使他们学得有情、有思、有趣,才能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书侠,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1年20期
  2田晔,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1年26期
  3鲁长江,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学周刊;2011年12期
  4成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8期
  5周小川,日本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及启示[J];小学数学教育;2011年Z1期
  6汪金明,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法举隅[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 【发布时间】2014/9/29 11:26:42
  • 【点击频次】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