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秦碧军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工农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有效教学是当代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它指的是教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和教师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
        有效教学是当代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它指的是教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和教师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现结合自身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教师要提前三分钟进教室。这样做,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的情感。老师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二、明确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材牵着教师的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丝毫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教学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不应该“统一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落实教学目标的层次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2页第5题时是这样做的。这是一道比较几个物体的长短的题,要求从中找出最长的物体。这道题中所要比较的几个物体的下面都衬着方格,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数物体所占的方格的多少进行比较。第1行的橙色铅笔占6格半,第2行的绿色铅笔占7格,第3行的小刀占4格,第4行的橡皮占2格。老师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这个题里没有方格,学生能不能从中找出最长的物体呢?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也很容易从中找出最长的物体,因为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图上看出这几个物体谁最长,因为他们知道直观地比较几个物体长短的方法:齐一端,另一端长的就长,如果两端都不齐,两端都长的就长,那么这样一来,这里的方格就显得多余了,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三、创设实实在在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好的情境创设往往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度包装会因“虚”而“衰”,效果适得其反。情境创设占用过多的时间、吸引过多的注意是不可取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宁精勿杂、宁缺毋滥,要突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
        四、优化教学资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
        教学资源不在“多”,而在“优”,要让简单的素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注重训练学生思维容量的广度和深度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具有内涵魅力的高效课堂。而训练思维容量必须借助交流一定数量的教学素材才能落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素材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或走马观花、无法深入或迷失于“美景”、“好图”,淡化了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的本质。就课堂结构而言,这样多样的素材缺少主线,让人觉得头绪繁杂、零散。因此,我们在领会教材的教育指向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富有针对性、典型性又具有扩张力的学习素材,以变式训练为主要形式,将多层次的思维指导融入一个教学场景中,很大程度地挖掘该场景的数学价值。
        五、选择切合实际有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先讲,学生听懂后才练习的传统教学方式会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而且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尝试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民主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活用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赋予其中最大限度地发展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建起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模式,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尝试式、探究式的教学。
        六、适当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逆向性的、思维性强的、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练习题。
        因为开放性的练习反而会提高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概括化程度,逆向性问题是检测学生思维水平高低的试金石,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磨刀石”。再加上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以上观点只是我的一孔之见,若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教需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每位教师只有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去选择合适的教法,才有可能追求高效的课堂,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吧!
  • 【发布时间】2014/9/29 11:33:53
  • 【点击频次】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