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学课堂中的创新运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辅助作用,就要把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做到恰当、创新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 运用
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数学学习并不能像其他学科那么简单容易。加之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有效的教学媒体,导致课堂沉闷,没有生气,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但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现,“班班通”工程的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运用。然而,纵观这几年的数学课堂,多媒体硬件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智能电视用的次数较多,但信息技术手段的含金量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作用,教学效果仍难随人愿。因此,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做到恰当、创新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就是运用具有交互作用的多种媒体教学,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作为知识的载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同等时间中获得不同的知识信息刺激,从而进行意义建构和有效消化。我们知道,图文并茂的视频画面、和谐音符的适当渲染,不仅能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多媒体在这方面显然是高手,只要教师课件预设能力强,制作精美,有创造性,实现这一目标就会轻易而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七年级上册《探索规律》这一节课时,在创设情境时,我就引入同学们极为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再配上青蛙在荷叶上跳动的画面,鼓动的眼睛、蹦跳的四肢,绿色的“外衣”,很快就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当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虽然多媒体能营造氛围,创设情境,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过度运用,顾此失彼,有了宣兵夺主之嫌就成为大忌了。具体要做到:一是情境创设要有趣。情境创设应引人入胜,有艺术魅力,切忌刻板乏味,创设的语言要风趣活泼;二是情境创设要切题。情境创设应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切合新学的课题,为之开道铺路,切忌随心所欲;三是情境创设要引思。情境创设不仅要为学习内容定向,还要为学生的思维定向,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切忌平淡带过或机械灌输;四是情境创设要简练。情境创设简捷明快,内容精当,迅速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切忌拖泥带水、罗嗦冗长。
二、实现图形变化
图形变化是初中几何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在传统模式中,只能依靠教师利用圆规、直尺一笔一笔绘画,不仅耗时费力,还会让学生在等待中分散注意力,感觉不到学习快乐。而在信息技术手段助推教学中,这一切变得快速、精准,还能让学生在惊叹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中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要实现图形变化,我只有打开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的学科资源库,运用其相应预设工具就能完成,而且图形的大小、形状我们完全可自定义。当然,效果最显著的是专业软件---几何画板,这个需要在我们课前自行安装,同时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但在“媒体化常态教学”的理念指导下的今天,我们掌握这项技术也是情理之中之事,也是教师提升自我基本功重要内容。我在几何教学中就经常运用几何画板,借助电子白板平台,用手自由拖动图形的某个点或某条边进行图形变化或变换,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画面中体会到几何的精髓: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研究不变的几何规律,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帮助难点突破
把多媒体定位在辅助性质上就是要求教学中要恰当运用,用在关键处,节骨眼上。这个“位置”就是所谓的“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接收的地方,如知识太抽象或需要思维多次拐角等,而我们运用多媒体就是为了充实直观内容,丰富感观材料,尽可能彻底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化过程,使之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情形,有些知识的获得学生感觉很困难,有些地方需要向学生展示过程,但有些不便于操作,有些操作又太浪费时间,有些操作又不太易行……,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帮你大忙了。
四、探索动态几何
动态几何是近几年新课改中出现的几何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且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让学生由此望而生畏。纵观这些动态几何问题,都是关于几何图形存在动点、动图形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动中窥定,变中求静,从中探求本质、规律和方法,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一般化特殊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由静止的静态到按某一规则运动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动态中寻求事物解决的办法。这一点,传统教学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还处于形象思维的学生,其效果会更差。而在信息技术手段下,运用多媒体,就能轻松实现这一目的,帮助学生探索动态几何中的规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不但要用到关键处,还要做到灵活运用,创新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如果还不分场合时时都用,那只能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灌输---“机灌”,让教师成为点击鼠标的“机奴”,让学生成为看电影的观众,这样,就失去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了。所以,我们要根据学情、内容精心选择,恰当运用,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晓娥,运用信息技术于有效数学教学中[J].中小学电教(下),2010.9。
[2]钱云,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数学教学效果对比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5。
[3]杨东升,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1.9。
关键词: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 运用
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数学学习并不能像其他学科那么简单容易。加之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有效的教学媒体,导致课堂沉闷,没有生气,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但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现,“班班通”工程的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运用。然而,纵观这几年的数学课堂,多媒体硬件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智能电视用的次数较多,但信息技术手段的含金量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作用,教学效果仍难随人愿。因此,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做到恰当、创新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就是运用具有交互作用的多种媒体教学,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作为知识的载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同等时间中获得不同的知识信息刺激,从而进行意义建构和有效消化。我们知道,图文并茂的视频画面、和谐音符的适当渲染,不仅能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多媒体在这方面显然是高手,只要教师课件预设能力强,制作精美,有创造性,实现这一目标就会轻易而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七年级上册《探索规律》这一节课时,在创设情境时,我就引入同学们极为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再配上青蛙在荷叶上跳动的画面,鼓动的眼睛、蹦跳的四肢,绿色的“外衣”,很快就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当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虽然多媒体能营造氛围,创设情境,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过度运用,顾此失彼,有了宣兵夺主之嫌就成为大忌了。具体要做到:一是情境创设要有趣。情境创设应引人入胜,有艺术魅力,切忌刻板乏味,创设的语言要风趣活泼;二是情境创设要切题。情境创设应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切合新学的课题,为之开道铺路,切忌随心所欲;三是情境创设要引思。情境创设不仅要为学习内容定向,还要为学生的思维定向,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切忌平淡带过或机械灌输;四是情境创设要简练。情境创设简捷明快,内容精当,迅速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切忌拖泥带水、罗嗦冗长。
二、实现图形变化
图形变化是初中几何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在传统模式中,只能依靠教师利用圆规、直尺一笔一笔绘画,不仅耗时费力,还会让学生在等待中分散注意力,感觉不到学习快乐。而在信息技术手段助推教学中,这一切变得快速、精准,还能让学生在惊叹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中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要实现图形变化,我只有打开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的学科资源库,运用其相应预设工具就能完成,而且图形的大小、形状我们完全可自定义。当然,效果最显著的是专业软件---几何画板,这个需要在我们课前自行安装,同时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但在“媒体化常态教学”的理念指导下的今天,我们掌握这项技术也是情理之中之事,也是教师提升自我基本功重要内容。我在几何教学中就经常运用几何画板,借助电子白板平台,用手自由拖动图形的某个点或某条边进行图形变化或变换,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画面中体会到几何的精髓: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研究不变的几何规律,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帮助难点突破
把多媒体定位在辅助性质上就是要求教学中要恰当运用,用在关键处,节骨眼上。这个“位置”就是所谓的“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接收的地方,如知识太抽象或需要思维多次拐角等,而我们运用多媒体就是为了充实直观内容,丰富感观材料,尽可能彻底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化过程,使之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情形,有些知识的获得学生感觉很困难,有些地方需要向学生展示过程,但有些不便于操作,有些操作又太浪费时间,有些操作又不太易行……,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帮你大忙了。
四、探索动态几何
动态几何是近几年新课改中出现的几何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且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让学生由此望而生畏。纵观这些动态几何问题,都是关于几何图形存在动点、动图形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动中窥定,变中求静,从中探求本质、规律和方法,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一般化特殊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由静止的静态到按某一规则运动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动态中寻求事物解决的办法。这一点,传统教学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还处于形象思维的学生,其效果会更差。而在信息技术手段下,运用多媒体,就能轻松实现这一目的,帮助学生探索动态几何中的规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不但要用到关键处,还要做到灵活运用,创新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如果还不分场合时时都用,那只能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灌输---“机灌”,让教师成为点击鼠标的“机奴”,让学生成为看电影的观众,这样,就失去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了。所以,我们要根据学情、内容精心选择,恰当运用,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晓娥,运用信息技术于有效数学教学中[J].中小学电教(下),2010.9。
[2]钱云,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数学教学效果对比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5。
[3]杨东升,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1.9。
- 【发布时间】2014/9/29 11:35:35
- 【点击频次】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