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方参与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
【正文】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正式启动,犹如拂面而来的春风,带给了我们盎然的生机与鲜活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树立正确的全面发展观,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倡导“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在此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包括教师的评价,还要包括学生自己的评价、伙伴的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多方参与评价,寓评价于多元主体中,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学生——反思性评价
施良方教授曾说过:“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反思。”可见,学生自身的反思性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在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地位为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学生对自己在一段时期内的语文学习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了解不足,明确努力的目标,更好地获得发展。例如,我们在每次练习之后,总是在 “评价与反思”这一活动中设计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如“通过上面的学习活动,你知道理解字义时应该注意什么了吗?请你写下来。”“以后书写汉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给自己提个要求吧!”“其他同学在纠正错别字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你自己还有哪些问题?”“这个自主学习活动你完成得怎么样?自己评一评。”……由于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个人,就使得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对照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评价,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保持最活跃的状态,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二、教师——发展性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的测评内容进行批阅的过程中,本着诊断分析、指导帮助、激励发展的目的,针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进步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既可以随时点评,也可以概括总评。点评过程要突出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在开放性题目中的个性、灵感和创造性的答案,及时给予分析、鼓励和引导,及时获得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以调节教学过程和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在学生的测评卷上写上“你的主动识字能力有待于提高”,是对学生识字具体要求的指导;“把字再写得大些好吗?”是对学生写字具体要求的指导。这里,不仅有对学生的及时诊断,更有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还有对学生的直接鼓励。学生拿到这样的教师评语后,内心的感觉也自然是多方面的,这对他今后的成长一定是有益的!
“如果你审题再认真些,一定是最棒的!下次可以细心啊!”是充满点拨与期待的语;“今天的你是最优秀的,祝贺你!”是洋溢着喜悦与祝福的评语;“你的答案很正确,但书写要认真才行啊!”蕴含尊重与指导的评语……总之,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尊重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的信心,树立一种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
三、家长——参与性评价
家长参与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种需要。家长评价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许多家长从关心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能有针对性地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给予纠正,对学生个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的评价对教师来讲也有很大的启发性,对教师观念、行为的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家长的态度和想法,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工作。
例如,郑子荷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测验结果后,写下了这样一则沟通的话语:“郑子荷在学习汉字方面,做得比较好,能掌握所学汉字的构造,会采用拆分、组合、猜谜语的方法来学习汉字。但对于造型相近的字还掌握不牢,容易混淆,今后要继续努力!”史涧春的家长写道:“孩子,汉字是中国语言的基础,她的结构组成十分有趣,从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努力吧!掌握好汉字,书写好汉字,为今后写作打好基础。”王子涵的家长这样评价:“你对古老的汉字文化很感兴趣,认识了很多汉字。一有空闲你就会读书,徜徉在书的海洋里,遇见不认识的字会主动查字典或问妈妈,你写的汉字也很漂亮。等你认识了更多的汉字,会对世界了解得更全面。”这样的参与性评价,不仅使家长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使这种交流与沟通更为自然、及时,形成了教育的合力,为今后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共同努力。
总之,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了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发展性评价思想,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多方参与,通过学生的自评、家长的参评和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可以平等地交流,真诚地交心,用简短的语言对学生测验的成绩、优点、创意充分肯定,对不明之处和不足之处则采取帮助、委婉的口吻,勉励学生改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心理得到满足,努力有了目标,并有利于学生接受,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开辟了学生发展的通道,让语文学习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评价的魅力。
一、学生——反思性评价
施良方教授曾说过:“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反思。”可见,学生自身的反思性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在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地位为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学生对自己在一段时期内的语文学习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了解不足,明确努力的目标,更好地获得发展。例如,我们在每次练习之后,总是在 “评价与反思”这一活动中设计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如“通过上面的学习活动,你知道理解字义时应该注意什么了吗?请你写下来。”“以后书写汉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给自己提个要求吧!”“其他同学在纠正错别字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你自己还有哪些问题?”“这个自主学习活动你完成得怎么样?自己评一评。”……由于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个人,就使得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对照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评价,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保持最活跃的状态,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二、教师——发展性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的测评内容进行批阅的过程中,本着诊断分析、指导帮助、激励发展的目的,针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进步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既可以随时点评,也可以概括总评。点评过程要突出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在开放性题目中的个性、灵感和创造性的答案,及时给予分析、鼓励和引导,及时获得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以调节教学过程和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在学生的测评卷上写上“你的主动识字能力有待于提高”,是对学生识字具体要求的指导;“把字再写得大些好吗?”是对学生写字具体要求的指导。这里,不仅有对学生的及时诊断,更有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还有对学生的直接鼓励。学生拿到这样的教师评语后,内心的感觉也自然是多方面的,这对他今后的成长一定是有益的!
“如果你审题再认真些,一定是最棒的!下次可以细心啊!”是充满点拨与期待的语;“今天的你是最优秀的,祝贺你!”是洋溢着喜悦与祝福的评语;“你的答案很正确,但书写要认真才行啊!”蕴含尊重与指导的评语……总之,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尊重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的信心,树立一种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
三、家长——参与性评价
家长参与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种需要。家长评价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许多家长从关心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能有针对性地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给予纠正,对学生个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的评价对教师来讲也有很大的启发性,对教师观念、行为的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家长的态度和想法,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工作。
例如,郑子荷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测验结果后,写下了这样一则沟通的话语:“郑子荷在学习汉字方面,做得比较好,能掌握所学汉字的构造,会采用拆分、组合、猜谜语的方法来学习汉字。但对于造型相近的字还掌握不牢,容易混淆,今后要继续努力!”史涧春的家长写道:“孩子,汉字是中国语言的基础,她的结构组成十分有趣,从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努力吧!掌握好汉字,书写好汉字,为今后写作打好基础。”王子涵的家长这样评价:“你对古老的汉字文化很感兴趣,认识了很多汉字。一有空闲你就会读书,徜徉在书的海洋里,遇见不认识的字会主动查字典或问妈妈,你写的汉字也很漂亮。等你认识了更多的汉字,会对世界了解得更全面。”这样的参与性评价,不仅使家长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使这种交流与沟通更为自然、及时,形成了教育的合力,为今后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共同努力。
总之,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了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发展性评价思想,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多方参与,通过学生的自评、家长的参评和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可以平等地交流,真诚地交心,用简短的语言对学生测验的成绩、优点、创意充分肯定,对不明之处和不足之处则采取帮助、委婉的口吻,勉励学生改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心理得到满足,努力有了目标,并有利于学生接受,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开辟了学生发展的通道,让语文学习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评价的魅力。
- 【发布时间】2014/9/29 11:37:38
- 【点击频次】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