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和思考

 

【作者】 韩清芳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白水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很多国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它是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有效主动构建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数学知识放到了实际具体的生活之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也提供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契机。现就自己在教学运用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浅淡点滴尝试和思考。
  一、情景创设生活化,课程与社会实际、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适当应用多媒体。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创设一个切合学生学情和生活相结合情境,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创设一个与社会相结合的情景,可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把数学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和意义。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我设计了我校“发放早餐”的情景,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询问生活老师、各班班主任和配送人员,统计早餐发放、采购、学生喜好情况数据。课本上的人口统计情景与学生生活较远,而“发放营养早餐”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而且蕴涵这节课学生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很多,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中去做数学。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主旨,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勤俭节约”的思考,还可以煅练学生的沟通、协作等能力,也为探索研究准备好了研究的素材。
  应用多媒体技术,课堂上引入热门的动画角色,创设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可以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的全方位参与,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分组注意分组人员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明确成员职责,分工定时轮换,组内成员平等交流。
  我在分组时,都会与班主任教师共同商讨,采取了5-6人一组分组方法,小组成员搭配时,注意学生成绩均等、男女生比例大体一致,并根据成绩的变化适当动态的调整,以达到“组间同质”,以促进小组的公平竞争。在小组内部,不仅要注意成绩差异,更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品质、能力倾向、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让每个小组分组时混合搭配,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益。
  每个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明确,定时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煅练的机会。
  在尝试初期,我发现有很多学生根本不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为此我要求:在小组汇报发言时先倾听;在小组讨论时,先独立思考,由学困生先讲,优等生最后讲;在各组汇报时,有意识让平时较沉默的发言人先汇报。树立小组合作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调整和引导下,才能实现平等交流,构建平等交流的平台。
  三、内容选择上具有开发性、操作性、探究性,体现层次性,适当融合其它学科知识,结合时事新闻和热门话题。
  具有开放性问题,可让学生更透彻而全面的理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时机;探究性问题,可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操作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参与度,培养学生经历操作、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问题的层次性可让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兴趣点。融合其它学科知识,结合当前时事新闻和热门话题,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让数学知识与时代和生活紧密结合。
  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时,设计了操作性、探究性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通过操作——归纳——猜想——总结的数学方法,得出“圆的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结论。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我利用身边课桌、书本、橡皮等设计了具有操作性的问题,还融合生物遗传学科学,设计了身高预测和测量的话题。
  四、把学习课题适当延伸到课堂、家庭、社会。
  教育工作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起来。课堂上小组合作,并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终结,而是开始。我在教学完《圆的周长》后,利用课外时间,让每一组都到生活中找一下圆的周长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意义和作用,总结自己寻找方法、过程,形成一定的经验。在学完《认识钟表》后,为了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失、不可逆转的特点,设计了敬老院讲听故事、制作作息时间表活动。在活动中,我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同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学生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回家、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达到共同完成教学的目标,还达到学生思想教育、学生行为教育的目的。
  五、评价以全面激励为主,体现数学理念应用、解决数学问题思路,注重每个学生做数学过程、态度、方法、参与度。
  以激励为主的积极的评价,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和信心,也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因此,应用激励为主的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极为有效。评价的内容包括行为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应用数学理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重视学生做数学的态度、过程,强调小组成员的全面参与。
  在组织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时,大部分小组都应用了“分割——拼接”的方法,分成两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符合教育学迁移的理论和学生学情。但有一组学生提出用近似长方形分割的方法计算面积,我意识到这是微积分的思想,立即告诉他以后大学会常用到这种思想,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指导和长期的熏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尝试和反思,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王小凤,《小学数学教育》——《合作交流要从形式走向实质》,2003(3);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宝忠,《教育理论与实践》——《合作教学浅析》,1996年04期;
   5、周永林,《浅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今日中国教研》,2008年第二期。
  • 【发布时间】2014/9/29 11:42:49
  • 【点击频次】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