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谈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生活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生活是我们写好作文很重要的一个源泉。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来感受生活,针对高考重视人文积累的导向作用下,我对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有了一些积累。要利用课堂作文教学教给构思方法、积累方式和写作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只要坚持用心走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导致学生厌学,就不怕高考命什么题和怎样命题。
关键词:探究和感悟 生活化 命题 生活素材
高考作文命题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贴近生活的,猜不着的,有话说的”基本原则在近两年作文考察中一次次得到贯彻,社会在发展,热点在改变,而这一切都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例子很多,学生很有发挥的空间,而很多同学害怕作文,拿到作文的题目总是愁眉苦脸,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其实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揣摩每个话题,用我们的慧眼不难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生活是我们写好作文很重要的一个源泉。比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可以联想这个话题,在其他领域有无表现,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有无类似体会,有很多的事例来自于生活、时事,如连战访问大陆一事,同学间的互助……都是将生活与作文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有人说要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来感受生活,这样,生活到了你的头脑中就不再是单一的、平板的、静止的,而是立体的、丰富的、有色彩的,然后再通过我们的大脑比较、分析、鉴别、取舍,文章就会写的更加丰满了。在近十年的作文教学中,针对高考这种重视人文积累的导向作用下,我对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有了如下点滴的积累:
一.在阅读、教授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生活”进行探究和感悟,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联想,能读出生活中的课文,练就语文人的眼光,形成敏感、强烈且又稳定的语文意识,也为写作生活化奠定基础,积累素材和技巧。有意识地把写作中值得学习、侧重学习地东西摆在首位。如在讲授鲁迅《药》时,对于“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在讲授时,我引导学生对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词“踌躇”“抢”“扯”“裹”“塞”“抓”“捏一捏”等词,要学生读课文一定要用心,先走进作者和课文的“生活”,再回归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阅历和体验,展开联想,深入地感受、思考和探究,在写作时能用的上,增加自己作文的表现力。
二.课堂作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仿写课文中的“生活”上狠下功夫,使学生能够做到像课文作者那样依情据理地写作文,使他们的作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技用招上更符合生活情理,更富有生活的智慧,做到课堂作文仿形式更仿情理。
说实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由于我们没有指导学生参深、悟透写作文所依据的生活情理。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作文教学教给构思方法、积累方式和写作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尤其是借鉴式的写作训练。打印、展示优秀作文,加强交流,进行表扬和鼓励,不断强化这两种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创新品质。
再次,要求学生都准备一个专门用于摘录精彩语句和语段的文摘本,每周摘录600-800字,要求学生在读写生活化的过程中不断消化、吸收,内化为思想、道德、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素养。经过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三.积累材料、作文、素材时向生活化靠拢
现在高中生积累素材一般有三条渠道:课本、课外书和生活这本大书。对生活素材能够思辨、过滤、消化和吸收,完全符合自己心灵,感悟对自己心灵有触动的才是好的。具体说来,教科书、课外书也好,生活这本大书也罢,不管是来自哪里,也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事、情、理,都要用自己的头脑过过筛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也才能用起来顺手,学生也有可能成为学习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充满灵性、有发展潜能、有思想头脑、有创新品质的人。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引导:
(1) 经常引导学生分析名著、作品中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例,指导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头脑过滤、独立、辨证地看问题,养成积累更丰富的个性化素材的好习惯。
(2) 指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思想阅历等,使积累打上自我个性烙印的素材,培养学生个性化思辨能力和习惯,以确保他们到课外书和生活这本大书中,主动运用这种思辨方法去抓取、认识、占有、积累素材。
(3) 积极用随笔、口头作文等形式来记录身边发生事以及自己的感悟。
在这些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几年的作文题,努力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切的生活情景,还给学生一个生活主题,一次人生经历,一个情感故事,一种生命道理……能够使学生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这是作文的灵魂所在,也是作文教学与命题的发展趋势。
上海的“请谈谈它们(时尚、新潮)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其中要谈的东西主要集中在“我”以及“对生活怎么看”“事物对我怎样影响上”,就很好地让学生写出真实的我,以及真实的想法,避免了虚构。联系生活,联系人生,强调闪现个性人生的智慧,前几年的作文题,不是“诚信”就是“选择”,多是让考生发表对伦理道德、社会价值的看法。2005年的作文命题更强调学生自己对人生的内在反思,对生活的参透能力和怎样处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现实的作文教学往往是高中三年大练特练话题作文,往往是随便找上几个话题练一练,然后修改讲评,学生好像什么内容、什么文体都可以写,但实际上什么也写不好,基本上是由于我们忽视了作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不能联系现实、实际,作文水平、思想水平没有得到切实地提高。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告诉我:只要坚持用心走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导致学生厌学,就不怕高考命什么题和怎样命题。
关键词:探究和感悟 生活化 命题 生活素材
高考作文命题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贴近生活的,猜不着的,有话说的”基本原则在近两年作文考察中一次次得到贯彻,社会在发展,热点在改变,而这一切都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例子很多,学生很有发挥的空间,而很多同学害怕作文,拿到作文的题目总是愁眉苦脸,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其实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揣摩每个话题,用我们的慧眼不难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生活是我们写好作文很重要的一个源泉。比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可以联想这个话题,在其他领域有无表现,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有无类似体会,有很多的事例来自于生活、时事,如连战访问大陆一事,同学间的互助……都是将生活与作文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有人说要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来感受生活,这样,生活到了你的头脑中就不再是单一的、平板的、静止的,而是立体的、丰富的、有色彩的,然后再通过我们的大脑比较、分析、鉴别、取舍,文章就会写的更加丰满了。在近十年的作文教学中,针对高考这种重视人文积累的导向作用下,我对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有了如下点滴的积累:
一.在阅读、教授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生活”进行探究和感悟,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联想,能读出生活中的课文,练就语文人的眼光,形成敏感、强烈且又稳定的语文意识,也为写作生活化奠定基础,积累素材和技巧。有意识地把写作中值得学习、侧重学习地东西摆在首位。如在讲授鲁迅《药》时,对于“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在讲授时,我引导学生对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词“踌躇”“抢”“扯”“裹”“塞”“抓”“捏一捏”等词,要学生读课文一定要用心,先走进作者和课文的“生活”,再回归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阅历和体验,展开联想,深入地感受、思考和探究,在写作时能用的上,增加自己作文的表现力。
二.课堂作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仿写课文中的“生活”上狠下功夫,使学生能够做到像课文作者那样依情据理地写作文,使他们的作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技用招上更符合生活情理,更富有生活的智慧,做到课堂作文仿形式更仿情理。
说实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由于我们没有指导学生参深、悟透写作文所依据的生活情理。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作文教学教给构思方法、积累方式和写作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尤其是借鉴式的写作训练。打印、展示优秀作文,加强交流,进行表扬和鼓励,不断强化这两种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创新品质。
再次,要求学生都准备一个专门用于摘录精彩语句和语段的文摘本,每周摘录600-800字,要求学生在读写生活化的过程中不断消化、吸收,内化为思想、道德、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素养。经过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三.积累材料、作文、素材时向生活化靠拢
现在高中生积累素材一般有三条渠道:课本、课外书和生活这本大书。对生活素材能够思辨、过滤、消化和吸收,完全符合自己心灵,感悟对自己心灵有触动的才是好的。具体说来,教科书、课外书也好,生活这本大书也罢,不管是来自哪里,也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事、情、理,都要用自己的头脑过过筛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也才能用起来顺手,学生也有可能成为学习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充满灵性、有发展潜能、有思想头脑、有创新品质的人。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引导:
(1) 经常引导学生分析名著、作品中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例,指导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头脑过滤、独立、辨证地看问题,养成积累更丰富的个性化素材的好习惯。
(2) 指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思想阅历等,使积累打上自我个性烙印的素材,培养学生个性化思辨能力和习惯,以确保他们到课外书和生活这本大书中,主动运用这种思辨方法去抓取、认识、占有、积累素材。
(3) 积极用随笔、口头作文等形式来记录身边发生事以及自己的感悟。
在这些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几年的作文题,努力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切的生活情景,还给学生一个生活主题,一次人生经历,一个情感故事,一种生命道理……能够使学生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这是作文的灵魂所在,也是作文教学与命题的发展趋势。
上海的“请谈谈它们(时尚、新潮)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其中要谈的东西主要集中在“我”以及“对生活怎么看”“事物对我怎样影响上”,就很好地让学生写出真实的我,以及真实的想法,避免了虚构。联系生活,联系人生,强调闪现个性人生的智慧,前几年的作文题,不是“诚信”就是“选择”,多是让考生发表对伦理道德、社会价值的看法。2005年的作文命题更强调学生自己对人生的内在反思,对生活的参透能力和怎样处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现实的作文教学往往是高中三年大练特练话题作文,往往是随便找上几个话题练一练,然后修改讲评,学生好像什么内容、什么文体都可以写,但实际上什么也写不好,基本上是由于我们忽视了作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不能联系现实、实际,作文水平、思想水平没有得到切实地提高。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告诉我:只要坚持用心走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导致学生厌学,就不怕高考命什么题和怎样命题。
- 【发布时间】2014/9/29 11:49:59
- 【点击频次】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