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研究与实践

 

【作者】 芦俊华

【机构】 河北青县上伍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数学教师已经开始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整个数学课堂里,我们能感受到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氛围,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求知欲越来越强烈。然而,随着我们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有了民主和开放,但一些教师仍然刻板地依据“事先预设”好的“模板”在课堂上进行“复制”。于是,教材依然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依然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独特的情感和观点的“独角戏”。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和“预设”是相对的。因为课堂教学中许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并不完全是教师所能预料并控制的。教学过程也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学生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
   “动态生成”观是华师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动态生成”观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动态生成已成为小学数学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用“动态生成”观指导数学教学,关键的问题是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并且要在营造优质“动态”上下功夫。“动态”不优化,无论是新的教学状态,还是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都无法“生成”。怎样促使教学“动态”优化,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生成”?本文拟着重谈一谈笔者在这方面的施教策略与体会。
   二、动态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的重要。新课程,对教学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可以说没有好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的课“亮点”闪烁,除了他们驾驭课堂娴熟之外,预设得完美也是直接的因素。为此,我们在课前应尽量做到:
   备课应备“可能”。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方法选择、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主体。这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备课应备“轮廓”。过去,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师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课堂的环节一环紧扣一节,显得非常严密。而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只要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备课要备活动“空间”。40分钟是一节课的常数,而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问题应在考虑之列。在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克服程式化设计,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三、动态生成:需要智慧对话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和交流,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智慧的对话不仅使学生动态生成了知识,也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实现学习的价值。
  四、动态生成:需要灵活施教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学到哪里该出示何种练习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你已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
     “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我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饶、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能否用饶、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饶、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提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桌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这位教师比较机智,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
  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五、动态生成:需要错误资源
  新课标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提倡教学个性化。学生在课堂中不同的水平表现,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见解等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但在(下转第17页)(上接第15页)这些差异中,同样存在着错误信息,课堂应当能让学生真实的暴露出思维的状况。作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错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探讨纠正,进行正确导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提高。
  六、动态生成:需要升降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动态生成的课堂,其教学重心会下移,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出现师生意想不到的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如何用细致人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如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总之,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只要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江苏教育》
   3.《小学数学教育》
  • 【发布时间】2014/9/29 11:56:51
  • 【点击频次】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