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给学生安上飞翔的翅膀 --浅谈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新课程倡导的来看,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
去年我教的九年级两个班,有几个男生脑袋很灵,但是非常调皮捣蛋:课间打闹,经常违反课堂常规,班级活动毫不关心;上课书都懒得翻一下,更别说认真摘记、认真思考了,课后也不写作业。
我曾一一耐心劝诫、好心说服,可是他们不理你这一套,你喋喋不休地讲着道理,他们沉默不语有一定之规,过后还是老样子。后来我把他们的父母一一叫到学校,发现有一个学生从小学成绩就很差,父亲到学校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儿子又不听话了?一点都不会读书的,一天到晚也不见写作业,成绩很差的是吧?我都没脸到学校来!说这话时他儿子就在我身边,耷拉着头。我想这就是暗示,所以他就想父亲已经这么看待我了,我本来就不会读书的吧,那还要去认真读书干吗?只要如父亲所望不惹祸就行了。事实上,这个学生确实是这么做的,不会惹大事,从不做作业,只是吵。
另一个学生父亲在外打工,家庭条件较好,母亲在家专门照顾他,可是母亲对他百依百顺,儿子要电脑就给他电脑,要装宽带就给他装,自己整天打麻将,儿子有空就网游,不久这个学生就迷上网游,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面对我的责问,他的母亲说:不给他玩电脑,逃出去玩不是更糟吗?
还有几个留守儿童,不是跟着爷爷奶奶,就是跟着外公外婆,由于种种原因年纪大的人根本管不动或怕管。父母在外拼命赚钱,他们在学校拼命花钱。用他们父母的话来说:只要孩子听话,给多少钱都没关系。可是真的会听话吗?会认真读吗?
翻阅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论著,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育教学,感触颇多。如果学生都有热情去学,有兴趣去想,有动力去钻。老师就不会教得如此无奈了。学生大都很聪明,只要主动去学,其实都能学得很好。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下就结合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用好“积极暗示”
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我并不把这一类学生看作坏学生,反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子,请他们帮忙做做有意义的事情,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在班级存在的意义。例如经常让他们帮我课前做好多媒体教学用具的准备,真心感谢他们的帮忙;班级的教室文化布置也让他们爬上爬下、忙前忙后,让班级的荣誉也有他们的汗水和功劳;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还推荐他们参加校管会,参与学校的部分日常管理;有优秀的作文拜托他们空余时间输入电脑帮忙打印成文,让他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到教师对他们的肯定。
通过使用积极“暗示”激发他们喜欢赞赏、积极向上的荣誉感,让他们体验到做事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被人认同的快乐。从而能够令他们再也不好意思吵闹,只好乖乖遵守纪律,用心学习,认真作业。所以,我们要努力使用使人增加力量、勇气、快乐和信心的“积极暗示”,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二、发挥“糖果效应”
糖果效应来源于一场心理学实验的偶然发现,该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与他们“延迟满足”的能力存在某种联系。因此,学生犯了错误或不做作业我并不急着叫家长,而是先严肃的帮他分析事情的严重性,告诉他可能会遭学校警告处分或者要告知家长等。等感到学生发现自己的行为有多莽撞,问题有多棘手后,我又不失让他感到我诚心诚意的想帮他解决问题。当学生看到老师为他跑前跑后、打电话、说好话后,我再告诉他学校没有给他记警告处分或者不会通知家长后,并与其约定下不为例,基本上学生都会很感动,纪律也好,做作业也好,明显自觉多了。这就是“延迟满足”发挥的效应,满足犯了错误的学生期望有改正的机会的愿望,而并非一棍打死。
“糖果”效应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从而树立了教师的威信。使学生由对教师的信赖好感转化为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主观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
三、明确责任,恰当“表扬”
表扬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是肯定的,恰当的“表扬”能够发挥最佳的激发潜能的效力。让学生把课堂学习、做作业看作是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写作业的学生就要写保证书,每每被叫来写保证书多么不光彩,这让他们确实少了吵闹的时间和往超市跑的时间,因为要做作业,上课也当心了不少。
当每个星期放假时,我还偶尔发条表扬短信给他们的父母告诉他的进步。学生家长大多挺配合,及时教育,把信息反馈给我。这样,教师既可以及时灵活地改进教学策略,学生也会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父母的严厉、期许,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总之,有时候一味的批评也未必是好的,表扬有时也是法宝;跟学生说话要注意,千万不要无意中就伤了他们,用好积极暗示;发挥糖果哲学的效应。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诚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是我今后一项重要的任务。给每一位学生都安上飞翔的翅膀也将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郑雪《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4/4/2 22:35:25
- 【点击频次】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