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课前自学与课中导学

 

【作者】 邓海涛

【机构】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第十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从课前自学与课中导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教学中的情意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自学;课中导学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笔者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就是说“先做作业后上课”,作业是手段,自学才是目的。“作业”包括“读、想、练”几部分,目前,我认为在“练”字上完成得较好,“读、思”方面较差,而“读、思”却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真正落实“读、思”训练,我认为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密切配合,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地长期训练。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课前自学的方法。如读法(什么时候读,读给谁听,读后做什么等),查询资料法,搜集并整理资料的方法。最基本的是教会他们使用工具书的方法,一些关于网络知识、与人合作的方法,向家长如何汇报学校所见所闻的方法,向哥哥、姐姐请教的方法,与伙伴合作交流共同解决所需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方法,才能“会学”。
        其次,教师、家长对孩子的自学要有评价,教师、家长应在有意、无意当中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同时给与他们适当、适度的鼓励。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长久保持,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教师做好“三抓”,即:“课前抓”、“课中抓”、“课后抓”,也就是说应时时捕捉时机,相机而行,采用“默念法”、“情景感染法”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切实的培养。
  二、课中导学
       有了课前自学,还需在课中完成知识点的接受和消化。
        第一,导学展示。新课前生生、师生互查、互评的方法:同桌之间问问“你是怎样完成的”,互评“练”的作业,师生互查动手、动口、动脑的操作题。这样,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会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建立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可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潜能。
        第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学生自定目标。既然学生在课前预习了,教师可让学生先说说对本课时内容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这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刚开始实验时,学生有一定困难,但教师要循循善诱。坚持长期训练,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实验时,我在教学“小学乘法”上课前,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吗?你们想学到什么?”生1:“小数乘法。”生2:“小数乘法的意义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我板书了意义、计算方法,接着又问:“你们能否举例说明呢?”然后要求小组讨论。只见,学生跃跃欲试,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达到高潮,而教师胸中有数后,有利于教学的有序发展。
  第三,精心选择切入点,对症下药。“导学”要切实发挥“两变”作用——使教材的坡度变低,学生的主动性变高。这样就需要教师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我们许多教学以新旧知识的衔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导学”选取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说出其解题过程。此时的个体学习会产生疑惑,处于困境中,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设计好“话题”。“问题”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讨论、辩论,使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思、集思广益,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就易如反掌了。
  三、教学中的情意性和趣味性
  1.情意性在教学中的体现
        课堂教学中要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关系,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爱”,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呼应,这当然取决于教师的自信。教师上课要有充沛的感情,要全身心投入,真正进入角色,这样满怀强烈的感情才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才能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特别是数学课,教师更要亲切,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拉近知识与生活、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趣味性”在教学中的体现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要设法引入学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体。”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课堂教学要营造一个有“趣”的氛围,需充满情感的新课导入。“课中调控”,“评价学生的问”都要有“趣”,还需要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
        可见,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取得好的成果。教学中的情意性和趣味性在课前自学,特别是课中导学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丽燕;试论小组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0期 
  2.王淑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几个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 
  3.徐立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悬念[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1期 
  4.张海蝶;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4期 
  5.范肖波;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思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6期

  • 【发布时间】2014/10/4 22:49:38
  • 【点击频次】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