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动着数学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和强化已成为各阶段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追求。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的条理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本质上成为对教师行为的亦步亦趋,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素质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较单一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该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够全面,于是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被动地听教师讲课,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枯燥、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到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较乏味
新课改理念下,很多数学教师在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努力尝试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力图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很多教师会结合新课改新理念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教学内容,使得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但是这些内容和学生们现实生活没有密切的关联,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应用效果,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教学活动比较枯燥,影响到其学习兴趣,制约了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完善是十分关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1.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句话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往往差强人意。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教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服从倾向,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便会迁就甚至努力培养这种心理倾向。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师本位”思维指导具体工作,以“牵引者”的身份定义自己的课堂角色。客观地说,这种现象虽然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却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多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用提问和引导的方式代替直接的结果告知和过程展示,提倡话题式的教学开展思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结合既有知识和教师的必要帮助摸索出预期答案或结论。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在课程教学中树立“留白”意识,即对于课程知识内容不要拆解得过精、过细,要做到“点到为止”,将一些相对简单或者逻辑性较强的问题留给学生自行处理,使他们能够获得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空间。此外,这一项工作的开展还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让学生们之间通过良好的互动合作实现思维和灵感的碰撞、交换,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优化相应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果。
2.注重建设深度思考的教学空间,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进行,因此,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为不同学生设计具有一定“创新思考空间”的教学内容,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例如部分学生悟性高、创造力强,能够达到“一点就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悟性相对较差,在创造力能力方面表现平平,甚至相对低下。因此,在对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发展能力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设置不同的“创新思考空间”,实现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针对创造能力相对较弱的这部分学生,需要倾注更多耐心,主要通过鼓励、引导的方法,促进“创新思考”行为的发生,而不关注于实际的创新结果,对于过程给予肯定和支持,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而对于学习综合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当积极鼓励主动帮助其他同学,通过“创新方法”实现人格的完善以及创造能力的良性发展。
3.重视知识板块间的系统整合
尽管是以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但小学数学在知识容量上却同样令不少小学生感到头疼——这是由小学生尚处于发育阶段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思维而决定的。正因如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完成对具体知识点讲解的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对以往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打破单元和课程的限制而以知识间的关联程度、考查方向为标准将既有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板块,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板块知识的共同特性、串联方式、常见题型和经典的应用思路做一番整理,使学生的数学眼界得到实质性提高。对于这一项工作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师同样要迎合小学生普遍的认知能力,可以借助以思维导图为代表的可视化工具实现对知识模块的有机串联,让学生能够对既有学习成果的内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到“一目了然”。
4.开展生活化教学
伴随新课改的深化,学生也要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开展生活化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关联,营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充分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关键价值。例如,在学习“对称、平移与旋转”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前阶段,教师要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称图形进行搜集,如风筝、商标与蝴蝶等,帮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的方式了解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比如“同学们,我们班的小丽同学头上戴着精致的发夹,请你们观察镜子中她的形象。”然后,让小丽走到讲台前,面向全体同学,将与发夹在同一侧的左手举起,并照镜子。在这个时候,学生会发现该学生的发夹实际上是佩戴在右侧,然而在镜子中其发夹却佩戴在左侧,基于此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得学生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对数学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又如,在讲解《认识钟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因为钟表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物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亲自制作简易钟表。不仅如此,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引导并且鼓励学生。把钟表与二十四时有机地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灵活的转换,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才竞争的核心,小学教育阶段是人才教育中的基础环节,学生的思想活跃,可塑性较强,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造能力,为创新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进琼.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78-79.
[2]王炳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4(18):69.
[3]王蓓蓓.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4(01):53.
[4]胡丽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3(10):90-91.
[5]王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3(07):107-108.
- 【发布时间】2015/2/27
- 【点击频次】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