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因材施教原则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学生从不同的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经验和稚嫩的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的。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孩子与以往差别很大,又由于客观存在的发展的不均衡使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不同,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学校会更加明显。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研究好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现就如何积极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 在评价中运用因材施教
初中的物理教学是要以兴趣作为首要任务的,当我们训斥学生愚笨无能时,我们可否考虑过给他们机会和出乎他们意料的鼓励,用温情感化出动力,用动力催生出兴趣。然而同样的奖励性语言或者赏识性的辞藻对于不同的学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对于差生是一种感化剂,可对于好生可能被误解为是一种讽刺。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评价中灵活地运用好评价语言,使评价能给学生以自信和解决困难问题的勇气。
2 在学生练习中运用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为达到检查教学效果,我们通常利用习题让学生演练。如果练习较为容易,可考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到黑板板演,或者让他们站出来给大家讲解一下,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机会。而对于稍难的题目尽量不要差生回答,否则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题目可以留给那些思维敏捷一点的学生或者是爱思考又乐观的学生来回答。
3 实验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实验大多止于兴趣与好奇,对实验的任务与操作规程不甚熟悉,有很多学生完全是抱着玩的态度来上实验课的,心情开始往往很好,但是一到实验结束要他们拿出实验记录、实验结论时,他们常常是感到很困难,甚至有抵触情绪。在这个阶段如果再让他们写实验报告、强迫他们进行数据处理,那经常是让学生由喜欢实验转为害怕实验甚至是厌恶实验。所以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活动的场所,在活动中再启发他们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激活他们潜在的巨大的进一步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望,而对于实验报告可以不做要求,只要能够得出大致结论即可。当他们在实验中养成以上的习惯后,可以再一点一点逐步增加实验要求。
4 对选学内容的取舍要因材施教
选学内容是对必学内容很好的补充,如果利用得好,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必学部分的内容,但是如果利用的不好,强行灌输选学内容,采用填鸭式教学,认为填进去就有营养,殊不知这样会造成消化不良,引起学生反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这同样要求我们做到因材施教。在决定学习选学内容之前要看看这个选学内容适合不适合我们面对的学生,不要认为我们的学生多学了这么一点就是好事,有时选学内容对学生会产生一种干扰,例如在苏科版物理第八章的“信息库”里介绍了力的图示方法,它就会对必学部分的内容力的示意图产生干扰,原先力的示意图学生都画得很好,学习力的图示后反而画起来慢了许多,错误也显著增多。所以在此之前一定要考虑这部分内容会不会干扰必学部分内容,要取舍得当,对于选学内容可以不讲,也可以从中选择几点讲,做到精挑细选。让它既不打乱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架构又能让它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趣与视野,真正发挥出它的选学作用。
5 创设物理情境、启发点拨要因材施教
创设物理情境、启发点拨时也要因材施教。例如有人在引入“杠杆”概念时,他开始从生活中的铡刀引入,并展示了铡刀的功能。但是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几乎没有人见过铡刀,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不如举建筑工地上的起吊机,或者公路检查站上的要栏杆等等。所以我们布设的情境、我们所设计的启发都要能符合现代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心理特点,要能让所创设的物理情境的确能打开学生思维或者想象空间,否则就会出现创设的情境失效,或者是只启而不发。情景失效或者启而不发大多都是没有很好地把我们所设计的情境和启发与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效的联系起来,即我们没有很好的“识”材,也就不能很好的用好我们的教法。
6 “材”在不断变化,“教”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过去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的班级效果却截然不同,特别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更是颇有感触。例如,上届的初三学生都是用同样的例题或者练习效果不错,而现在面对的初三学生,我仍然用我原来的驾轻就熟的教学策略却不能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了,甚至讲起来显得很费劲。或者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本来是教学难点现在学生轻易地就理解了。教师在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时,会突然发现本来认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东西理解不了,或者是准备的觉得稍有难度的习题没想到学生会脱口而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时并不是和教者原先判断的一样。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这些“偶发事件”,我们要灵活机动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教学中一定要勤观察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微调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材”在变化,我们的“教”理应作出变化。
7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也要因材施教
目前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会兴趣高昂,教学效果会更好,其实未必这样。虽然现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但是我们要分析学生的现实情况之后再决定采取还是放弃这些教学手段,要考虑学生虽然兴趣高昂了,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要考虑我们面对的学生能不能排除例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本身对教学的无关干扰,学生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我们的教学内容上,我们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会不会造成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内容是适合用多媒体,还是适合用传统教学工具。总之要选择适合我们所面对的具有特殊心理特点的学生的教学方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利用教师自身的特长、优势,合理构建适合自己也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切不可人云亦云、照搬照抄。
1 在评价中运用因材施教
初中的物理教学是要以兴趣作为首要任务的,当我们训斥学生愚笨无能时,我们可否考虑过给他们机会和出乎他们意料的鼓励,用温情感化出动力,用动力催生出兴趣。然而同样的奖励性语言或者赏识性的辞藻对于不同的学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对于差生是一种感化剂,可对于好生可能被误解为是一种讽刺。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评价中灵活地运用好评价语言,使评价能给学生以自信和解决困难问题的勇气。
2 在学生练习中运用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为达到检查教学效果,我们通常利用习题让学生演练。如果练习较为容易,可考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到黑板板演,或者让他们站出来给大家讲解一下,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机会。而对于稍难的题目尽量不要差生回答,否则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题目可以留给那些思维敏捷一点的学生或者是爱思考又乐观的学生来回答。
3 实验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实验大多止于兴趣与好奇,对实验的任务与操作规程不甚熟悉,有很多学生完全是抱着玩的态度来上实验课的,心情开始往往很好,但是一到实验结束要他们拿出实验记录、实验结论时,他们常常是感到很困难,甚至有抵触情绪。在这个阶段如果再让他们写实验报告、强迫他们进行数据处理,那经常是让学生由喜欢实验转为害怕实验甚至是厌恶实验。所以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活动的场所,在活动中再启发他们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激活他们潜在的巨大的进一步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望,而对于实验报告可以不做要求,只要能够得出大致结论即可。当他们在实验中养成以上的习惯后,可以再一点一点逐步增加实验要求。
4 对选学内容的取舍要因材施教
选学内容是对必学内容很好的补充,如果利用得好,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必学部分的内容,但是如果利用的不好,强行灌输选学内容,采用填鸭式教学,认为填进去就有营养,殊不知这样会造成消化不良,引起学生反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这同样要求我们做到因材施教。在决定学习选学内容之前要看看这个选学内容适合不适合我们面对的学生,不要认为我们的学生多学了这么一点就是好事,有时选学内容对学生会产生一种干扰,例如在苏科版物理第八章的“信息库”里介绍了力的图示方法,它就会对必学部分的内容力的示意图产生干扰,原先力的示意图学生都画得很好,学习力的图示后反而画起来慢了许多,错误也显著增多。所以在此之前一定要考虑这部分内容会不会干扰必学部分内容,要取舍得当,对于选学内容可以不讲,也可以从中选择几点讲,做到精挑细选。让它既不打乱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架构又能让它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趣与视野,真正发挥出它的选学作用。
5 创设物理情境、启发点拨要因材施教
创设物理情境、启发点拨时也要因材施教。例如有人在引入“杠杆”概念时,他开始从生活中的铡刀引入,并展示了铡刀的功能。但是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几乎没有人见过铡刀,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不如举建筑工地上的起吊机,或者公路检查站上的要栏杆等等。所以我们布设的情境、我们所设计的启发都要能符合现代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心理特点,要能让所创设的物理情境的确能打开学生思维或者想象空间,否则就会出现创设的情境失效,或者是只启而不发。情景失效或者启而不发大多都是没有很好地把我们所设计的情境和启发与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效的联系起来,即我们没有很好的“识”材,也就不能很好的用好我们的教法。
6 “材”在不断变化,“教”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过去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的班级效果却截然不同,特别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更是颇有感触。例如,上届的初三学生都是用同样的例题或者练习效果不错,而现在面对的初三学生,我仍然用我原来的驾轻就熟的教学策略却不能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了,甚至讲起来显得很费劲。或者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本来是教学难点现在学生轻易地就理解了。教师在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时,会突然发现本来认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东西理解不了,或者是准备的觉得稍有难度的习题没想到学生会脱口而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时并不是和教者原先判断的一样。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这些“偶发事件”,我们要灵活机动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教学中一定要勤观察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微调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材”在变化,我们的“教”理应作出变化。
7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也要因材施教
目前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会兴趣高昂,教学效果会更好,其实未必这样。虽然现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但是我们要分析学生的现实情况之后再决定采取还是放弃这些教学手段,要考虑学生虽然兴趣高昂了,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要考虑我们面对的学生能不能排除例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本身对教学的无关干扰,学生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我们的教学内容上,我们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会不会造成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内容是适合用多媒体,还是适合用传统教学工具。总之要选择适合我们所面对的具有特殊心理特点的学生的教学方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利用教师自身的特长、优势,合理构建适合自己也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切不可人云亦云、照搬照抄。
- 【发布时间】2015/2/2 19:35:19
- 【点击频次】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