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走出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走出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误区就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体现新课程的方式就是如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现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传统教学、逻辑思维、概念的运用、研究性
贵州省2010年高中历史实行新教材后,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人感觉不适应,在与同行进行交流中普遍反映难度大,而笔者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发现,新教材教学存在困难的原因是长期传统教学影响的结果。对此。本文就如何走出传统历史教学的影子,走出历史新教材教学的误区进行探索。
一、传统教材的特征
传统教材是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依据的章节体,更多体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于中学历史来说,其主要功能还是偏重于对基础知识的普及,高中历史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加深了一点对历史的基本认识而已,因此,我们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适当提高一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偏重点不同,有的注重基础,有的注重理性分析,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意基础方面,并且所占的教学时间比例相学大,这也是很多教师对教材依赖性强的原因之一。
二、新教材的优点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撰完全不同了,是专题史体例,这是我们以前所没有见过的,而专题就是某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正因如此,专题史是对相同历史的集中整合,其内容是相同与相关的在一起,从大的框架看,高中新教材的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所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模块,而每一本书又按时间分为不同的小专题。
这种新教材最初给人的印象好象是杂乱的,其实编排是非常有逻辑性的,从时间上按时间先后,从结构上按历史规律,从地域上中外结合,从分类上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模块,一目了然。
新教材的这种编撰方式的目的不再是以普及及基础为主,而是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从而以全新的理念获得史识,掌握一套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与理论。
三、新教材教学应注意全新的侧重点
新教材的编写要求重视历史研究的新信息、了解新面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方法和乐趣,培养探究历史的情趣与精神,因此,新教材教学的侧重点与原教材材差别非常大。
我们注意到,很多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是受传统教材的影响,因为传统教材以历史事件发展为线索,以章节体的形式出现,这种体例的教材在我国延续的时间相当长,教材的要求首先是普及基础知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处理所花费的精力相当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处理时要进行大量的归纳、整合。所以很多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仍然运用这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反映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多而不能完成。如果是这样的话理所当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了,因为这样的教学花费了本不应该的基础知识处理,同时又要完成新教材课程目标任务,这样导致教学课堂内容多而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相当的累。
在前面分析的新教材的优点中已经谈到,新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专题本身就已经是对同类问题的高度概括总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过多讲解,而是应该对教材所述的重大规律和认识进行分析,至于课本中所出现的一些基础知识,无非是对这些历史规律进行补充说明印证而已。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我国古代手工业时,就对教材中所列举的某类手工业产品的性能,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大量分析和归纳,那就白费工夫了。
由于专题史所反映的是历史在某一方面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性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所以新教材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要求就是要有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构成他们这种能力的方面很多,主要有概念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判断是非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对比推理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正确把握历史规律,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历史与现实。
例如,我们在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时,学生总是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进入比欧洲早,而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欧洲却比我们早,这个问题是在我们进行专题“新航路的开辟”时估计学生会想这样的问题,而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确向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原理出发,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因此我们就要讲清这些因素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从这些概念出发去寻找中西方在这些因素上的差异,结合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政治上,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是分封制,那时对商业是重视的,商朝因商业发达而被称为商人,原因是分封状态时的中国也是小国林立,各国的竞争使他们重视商业。而封建时代的欧洲也是分封制,同样是欧洲小国林立,同样存在竞争,重视商业也是各国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重农抑商确是在中央集权制形成之后,中央集权大一统下内部并不会有大的竞争,商业不发达是资本主义不能产生的原因之一。从经济的角度同样可以对比中西方的差异,中国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小农经济与西方庄园制经济的差别也是西方农业走向商业化的原因之一。同样,庄园制经济所造成的社会分工比中国强得多,因为社会分工越明显,商业就更发达。此外,官府对能产生重大利益行业的垄断也是中国商业不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之一等等。
对于象上面这个例子的处理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同样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研究性的能力。学生一旦发现了这样类似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等手段,展开研究,就会解决这个难题,这样,新教材所体现的新课程标准目标也就实现了。
关键词:传统教学、逻辑思维、概念的运用、研究性
贵州省2010年高中历史实行新教材后,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人感觉不适应,在与同行进行交流中普遍反映难度大,而笔者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发现,新教材教学存在困难的原因是长期传统教学影响的结果。对此。本文就如何走出传统历史教学的影子,走出历史新教材教学的误区进行探索。
一、传统教材的特征
传统教材是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依据的章节体,更多体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于中学历史来说,其主要功能还是偏重于对基础知识的普及,高中历史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加深了一点对历史的基本认识而已,因此,我们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适当提高一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偏重点不同,有的注重基础,有的注重理性分析,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意基础方面,并且所占的教学时间比例相学大,这也是很多教师对教材依赖性强的原因之一。
二、新教材的优点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撰完全不同了,是专题史体例,这是我们以前所没有见过的,而专题就是某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正因如此,专题史是对相同历史的集中整合,其内容是相同与相关的在一起,从大的框架看,高中新教材的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所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模块,而每一本书又按时间分为不同的小专题。
这种新教材最初给人的印象好象是杂乱的,其实编排是非常有逻辑性的,从时间上按时间先后,从结构上按历史规律,从地域上中外结合,从分类上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模块,一目了然。
新教材的这种编撰方式的目的不再是以普及及基础为主,而是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从而以全新的理念获得史识,掌握一套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与理论。
三、新教材教学应注意全新的侧重点
新教材的编写要求重视历史研究的新信息、了解新面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方法和乐趣,培养探究历史的情趣与精神,因此,新教材教学的侧重点与原教材材差别非常大。
我们注意到,很多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是受传统教材的影响,因为传统教材以历史事件发展为线索,以章节体的形式出现,这种体例的教材在我国延续的时间相当长,教材的要求首先是普及基础知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处理所花费的精力相当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处理时要进行大量的归纳、整合。所以很多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仍然运用这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反映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多而不能完成。如果是这样的话理所当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了,因为这样的教学花费了本不应该的基础知识处理,同时又要完成新教材课程目标任务,这样导致教学课堂内容多而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相当的累。
在前面分析的新教材的优点中已经谈到,新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专题本身就已经是对同类问题的高度概括总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过多讲解,而是应该对教材所述的重大规律和认识进行分析,至于课本中所出现的一些基础知识,无非是对这些历史规律进行补充说明印证而已。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我国古代手工业时,就对教材中所列举的某类手工业产品的性能,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大量分析和归纳,那就白费工夫了。
由于专题史所反映的是历史在某一方面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性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所以新教材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要求就是要有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构成他们这种能力的方面很多,主要有概念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判断是非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对比推理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正确把握历史规律,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历史与现实。
例如,我们在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时,学生总是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进入比欧洲早,而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欧洲却比我们早,这个问题是在我们进行专题“新航路的开辟”时估计学生会想这样的问题,而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确向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原理出发,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因此我们就要讲清这些因素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从这些概念出发去寻找中西方在这些因素上的差异,结合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政治上,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是分封制,那时对商业是重视的,商朝因商业发达而被称为商人,原因是分封状态时的中国也是小国林立,各国的竞争使他们重视商业。而封建时代的欧洲也是分封制,同样是欧洲小国林立,同样存在竞争,重视商业也是各国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重农抑商确是在中央集权制形成之后,中央集权大一统下内部并不会有大的竞争,商业不发达是资本主义不能产生的原因之一。从经济的角度同样可以对比中西方的差异,中国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小农经济与西方庄园制经济的差别也是西方农业走向商业化的原因之一。同样,庄园制经济所造成的社会分工比中国强得多,因为社会分工越明显,商业就更发达。此外,官府对能产生重大利益行业的垄断也是中国商业不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之一等等。
对于象上面这个例子的处理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同样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研究性的能力。学生一旦发现了这样类似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等手段,展开研究,就会解决这个难题,这样,新教材所体现的新课程标准目标也就实现了。
- 【发布时间】2015/3/29 17:20:28
- 【点击频次】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