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化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 ;
【正文】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常常存在着这样的困惑,他们经常抱怨“化学知识是死记硬背的”,“太琐碎”“解题时又不知用什么知识好”等等。化学与物理,生物同样是实验学科,唯独化学会给学生留下这种印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很值得我们化学老师去反思我们的教学及教法呀。我个人认为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从而使一些学生感觉到所学的化学知识很零散,好象没有多少联系,不能培养学生慢慢的形成一个自己的逐步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
化学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和“学”两个方面。“学”是“教”的基础。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着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变“学会”为“会学”,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那么,我们的化学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培养其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的化学教学实践,我有以下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通过归纳总结培养思维能力
谈到化学,同学们常常有这样的议论“易学易忘”。化学反应千变万化,虽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记忆是思维的起点,记忆丰富的素材将为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能力的提高又可为深入理解记忆和驾驭这些材料创造优越的条件。怎样加强记忆呢?一般情况下老师讲过一章节或一单元后都要小结,但学生可以在老师小结之前自已做本章节或本单元小结。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可按自已的记忆方式列表,对比,串线,织网……可以分章小结,也可以分专题小结。这样,学生会发现,千头万绪的化学知识,自有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例如常见的酸和碱,把可以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及反应规律进行归纳,把碱的化学性质与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对比。这样,把酸的化学性质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复习,又掌握了碱的化学性质,还可以对这两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知道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把一些零零散散知识归纳起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层次化。当然学生的总结很可能不够全面,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不断完善。通过自我总结,这些知识在大脑皮层中会留下深刻的痕迹,不仅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有规律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寻找知识,寻找规律的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由“死学”变为“活学”。从而,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二、通过化学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
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导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已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氯气与水反应探究实验”由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并自已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分析现象,表达交流,得出结论,进而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其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发挥了化学实验的功能。
有些探究性实验可以与验证性实验结合开展。如“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既可以与相关的教学内容合并开展,也可以在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操作,通过实验探究,巩固有关知识。
经过这样安排引导探究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发挥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受到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逆向思维,拓宽思路
学生常常习惯于由已知到末知的顺向思维,有时碰到一些问题还会误入歧途。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锻炼自已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问题,使自已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联想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律、原理和方法,随机应变地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攻克自已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将2.8克镁铝合金溶于250毫升2摩/升的盐酸中,完全溶解后加入25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若使所得沉淀的质量最多时,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是多少?
很多同学往往想到先设镁为x摩,铝为y摩,这样题目就很难解出来。如果从结果出发,不难看出生成沉没的量最大,所加氢氧化钠溶液除中和过量的盐酸外,应刚好把镁离子﹑铝离子完全沉没,此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因此钠离子物质的量等于氯离子物质的量,从而得出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最大不能超过盐酸物质的量,否则氢氧化铝会发生溶解。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浓度最大不能超过2摩/升。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计算,但思维方向不对,就会费事误时。
逆向性思维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加之敏锐思维方式,两者产生共鸣,才能找到解题的关键。
四、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老师一定要作好充分准备,习题的精练,知识的复习,能力的提高等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由简入繁,由点到面。切勿使学生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要使他们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装置时,用广口瓶。此时,可布置一道富有启发性的题目:广口瓶,除了用于制取气体外,还有哪些用途?要求学生课下讨论,以书面形式完成,同时附上插图和说明性文字。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从中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将生活寓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 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如学习盐的性质时可以举蒸馒头的例子,如果碱放多了面会发黄,可以加适量食醋,消耗过多的碳酸钠,或制汽水时常用碳酸氢钠和柠檬酸配制。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碳酸盐与酸反应这一性质的认识,又强化了学生对盐的通性的掌握。学习有机酸的性质时,介绍吃水果可以解酒,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机酸,而酒精的主要成份是乙醇,有机酸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化学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就易被激发出来,他们对问题的解决就会产生强烈愿望和信心,就会注意收集和拥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就会积极而艰苦地去开展脑力劳动,就会去精密地观察和发挥丰富的想象,就会充分利用知识间的相互关联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化学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和“学”两个方面。“学”是“教”的基础。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着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变“学会”为“会学”,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那么,我们的化学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培养其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的化学教学实践,我有以下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通过归纳总结培养思维能力
谈到化学,同学们常常有这样的议论“易学易忘”。化学反应千变万化,虽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记忆是思维的起点,记忆丰富的素材将为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能力的提高又可为深入理解记忆和驾驭这些材料创造优越的条件。怎样加强记忆呢?一般情况下老师讲过一章节或一单元后都要小结,但学生可以在老师小结之前自已做本章节或本单元小结。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可按自已的记忆方式列表,对比,串线,织网……可以分章小结,也可以分专题小结。这样,学生会发现,千头万绪的化学知识,自有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例如常见的酸和碱,把可以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及反应规律进行归纳,把碱的化学性质与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对比。这样,把酸的化学性质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复习,又掌握了碱的化学性质,还可以对这两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知道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把一些零零散散知识归纳起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层次化。当然学生的总结很可能不够全面,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不断完善。通过自我总结,这些知识在大脑皮层中会留下深刻的痕迹,不仅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有规律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寻找知识,寻找规律的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由“死学”变为“活学”。从而,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二、通过化学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
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导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已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氯气与水反应探究实验”由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并自已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分析现象,表达交流,得出结论,进而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其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发挥了化学实验的功能。
有些探究性实验可以与验证性实验结合开展。如“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既可以与相关的教学内容合并开展,也可以在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操作,通过实验探究,巩固有关知识。
经过这样安排引导探究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发挥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受到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逆向思维,拓宽思路
学生常常习惯于由已知到末知的顺向思维,有时碰到一些问题还会误入歧途。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锻炼自已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问题,使自已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联想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律、原理和方法,随机应变地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攻克自已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将2.8克镁铝合金溶于250毫升2摩/升的盐酸中,完全溶解后加入25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若使所得沉淀的质量最多时,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是多少?
很多同学往往想到先设镁为x摩,铝为y摩,这样题目就很难解出来。如果从结果出发,不难看出生成沉没的量最大,所加氢氧化钠溶液除中和过量的盐酸外,应刚好把镁离子﹑铝离子完全沉没,此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因此钠离子物质的量等于氯离子物质的量,从而得出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最大不能超过盐酸物质的量,否则氢氧化铝会发生溶解。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浓度最大不能超过2摩/升。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计算,但思维方向不对,就会费事误时。
逆向性思维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加之敏锐思维方式,两者产生共鸣,才能找到解题的关键。
四、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老师一定要作好充分准备,习题的精练,知识的复习,能力的提高等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由简入繁,由点到面。切勿使学生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要使他们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装置时,用广口瓶。此时,可布置一道富有启发性的题目:广口瓶,除了用于制取气体外,还有哪些用途?要求学生课下讨论,以书面形式完成,同时附上插图和说明性文字。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从中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将生活寓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 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如学习盐的性质时可以举蒸馒头的例子,如果碱放多了面会发黄,可以加适量食醋,消耗过多的碳酸钠,或制汽水时常用碳酸氢钠和柠檬酸配制。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碳酸盐与酸反应这一性质的认识,又强化了学生对盐的通性的掌握。学习有机酸的性质时,介绍吃水果可以解酒,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机酸,而酒精的主要成份是乙醇,有机酸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化学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就易被激发出来,他们对问题的解决就会产生强烈愿望和信心,就会注意收集和拥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就会积极而艰苦地去开展脑力劳动,就会去精密地观察和发挥丰富的想象,就会充分利用知识间的相互关联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 【发布时间】2015/3/29 17:27:34
- 【点击频次】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