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 刚

【机构】 山东省临沂滨河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朗读训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能激起美感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判断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这是一种“渗透”。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三、加强朗读训练
        (一)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 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二)严把听说训练关,培养朗读好习惯。朗读与说话可以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说话是朗诵的基础和源泉,而朗诵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较为注重两者的密切联系:如第四册听说训练“说话要注意语调语态中依次就语调的正确处理提出了“重音、声调、速度、停顿”等朗读技巧问题;第一册听说训练“说话态度要大方、口齿要清楚”中提出如何发音的问题。总之,只要严把说话训练关,学生就会在不断的交际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会把形成的良好习惯运用到朗读实践中,为朗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 、要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文体、思想内容、故事情节都有所不同。老师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形式。(1)、分角色朗读。如第五册课文《小马过河》,可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朗读,教师临场具体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松鼠的着急,老牛的胸有成竹(能堂过去),小马的不动脑筋,老马的语重心长,并通过读表达出来;(2)、有的课文是很优美的散文,就可以用朗诵比赛的形式;(3)、有的课文是一小段情节的描写,就可用让学生来表演的形式;(4)、有的课文是一个故事,就可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训练朗读。此外还有集体读、个人读、轮读、分组读等。无论那一种形式都要求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让学生多读是很重要的。 
  总之,只要能抓住并高度重视“朗读”这个语文教学中的突破口,就能使学生在朗读和听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省力,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有能力,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山等编著.普通话口语艺术[M]. 山东友谊书社, 1993 
  2 陈妙兴,林月娥,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 教育导刊. 2000(Z2)
  • 【发布时间】2015/3/29 17:28:58
  • 【点击频次】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