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 许燕薇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新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根据、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教学中一定要一切为了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关键词:生本教育   语文教学   感化教育    方法思考 
         “生本教育”是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打破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师本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现对“生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关注生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一次听课过程中,一位年轻老师教学朱自清的《春》让我记忆犹新,她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景象,朱自清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春天呢?"教师的导语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在轻松优美的音乐《春天在哪里》中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组画面:山渐显绿意,小草钻出地面,杏花扬着笑脸,杨柳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细雨如丝,如缕。在画面展示过程中,教师配上深情的课文朗读。学生很快被描绘的美妙景物深深陶醉,从而展开了丰富的想像,领悟了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气息。把学习文本内容与自身需要、感受、紧密的结合起来,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接下来老师安排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春”时,学生是说的说,比的比,讲的讲,站的站,闹的闹……让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突然变得秩序混乱,假如没有听课老师在,恐怕要放任自流了。春天是每一个学生都所经历过的。学习《春》这一课老师就要从学生所经历过的“春天景象”入手,唤起学生心中的兴奋,然后再把目标转向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以一种饱满的激情去感受春天气息的清新,才能带着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希望和力量。或许因为是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没有正确理解生本教育的内涵吧。
  古人曾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生的发展我们尽量地去尊重,在判断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要尽量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进而完成发展人、造就人的教育内涵。我们培养出来的必须是社会的人而不是一切为自我的自私的人。我们必须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生本更重要的是在尊重学生发展可能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在尽量给他们提供正确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渗透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唯有如此,学生才是理想的学生,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二、贯彻生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不好的教师给人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规律的寻找、知识结构的建构等过程,实现真正的生本。如在《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对没有亲临钱塘江大潮的学生——即使是去过但仅是走马观花的人来说,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仍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在教学时,就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剪辑过的钱塘江大潮的录像,那雄伟壮观的场面,那声势浩大绵延不绝的声响,真实而摄人魂魄。学生见之,无不惊之叹之,陶醉其中,浑然忘我。观后,让学生交流感受。必会呈现学生感悟如下:“钱塘江大潮如烟、如雾、如尘”,“钱塘江大潮来势汹猛”,“太美了,我无法用词来形容”!“钱塘江大潮不但美,而且很有力量”。这些感悟,有些是超越书本的。而最妙的是“力量”一说,课文语言都未涉及,然而细细思忖,钱塘江大潮如此气势非凡,如此雄伟壮观,自然是有大自然的伟力所在的!该发挥学生想象力,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进行思考的,就应该让辅助教学的多媒体简洁而富于内涵,让人思考。使学生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为有感情朗读的实施做好情感铺垫,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生本教育。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实现生本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生本教育的关键。在课堂上,我们应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让学生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学生的知识解答有缺陷也不批评,只提醒:“你想想是这样的吗?你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有了成绩,一定要及时表扬和肯定.“成绩”不仅仅是指考试的分数,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好的见解都要表扬。用“你真不错、太棒了、这个主意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即便是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第一册《狼》这一课的教学时,以自己的微笑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与学生形成了一种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我坚信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提出这个故事对我们有那些启示的问题时,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这课说明了人的智慧主旨一切的道理”;有的说:我们不要做像狼一样的坏人”;有的说:“我们要学习屠户的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有的说:“对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妥善于和它们斗争”;有的说:“我们和坏人斗争时,要与之斗智斗勇。”对于学生的这些新奇意见,因为其正确,所以我都一一予以肯定,对学生分别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总之,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宽严结合,对每个学生做到恰到好处的评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四、教会学生朗读,重视生本主体地位的确立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生本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积极倡导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有感情朗读是生本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如哪里要重些,何处要轻些,再如“带着愉快的心情来读”、“读得勇敢些”等等……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机械模仿,导致装腔作势,弄虚作假,或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毫无情感可言。还有的在学生读之前要求学生说出“应该怎样读”,读完之后追问“为什么这样读”等等抽象、理性化的指导,这本身就是一种生硬的情感灌输,是对语文形象的一种破坏。情感不是灌输而来的,有感情朗读需要的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所以,朗读不能光从技巧上去指导,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的揣摩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朗读。如在上《孔乙已》时,叫了几位同学起来朗读,有学生仅然将“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读成是“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并且读错的地方太多。现在的中学生,不会读书的大有人在,无论是读课文,还是读报刊杂志,读不出节奏,读不出情感,甚至结结巴巴,读完一篇文章,脑海是一片茫然,感悟不出文章的底蕴。造成学生读书能力差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地修改病句,划分句子成分,语法之类的训练上,学生几乎没有朗读时间,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学生语感能力自然极差。由此,继承和发扬朗读教学,是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学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构成来引导学生,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本教育的实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本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许多地区、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思考中总结了一系列的先进经验,也形成的一些有特色的模式。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生本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与思考。关于生本教育,需要学习和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对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翟霞;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01期 
  2 赵立秋;生本教育,谱写语文教学的新篇章[J];学周刊;2011年10期 
  3 李树英;生本花开别样红——浅谈生本理念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10期 
  4 王朝霞;用生本教育理念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文学教育(上);2007年08期 

  • 【发布时间】2015/3/29 17:34:52
  • 【点击频次】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