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开课导入环节中情感激发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开课环节虽然时间很短,只有两三分钟,但对成功教学意义重大,我们不仅不可小觑,更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多措做好情感教育文章。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开课导入 情感 激发
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动力。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存在,更无法搭建师生有效互动的交流平台。我们知道,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又特别是“文以载道”的语文学习,更需要以情感作基础去体验,才能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和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到:“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为教学开启平台的导入环节,我们如何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浓浓的学习情感?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一线教师努力实践和探讨的教学课题。在初中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必须想方设法,创新策略,才能收到激发情感的良好效果。下面,我把积攒的心得晒出,以抛砖引玉。
一、营造氛围,显露情感
新课标指出:“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语文保持密切联系的前提。”大凡取得教学成功的教师都有这样感慨,教学不仅在于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于教师能借助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诚然,以情激情,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其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判断力也异常活跃。又特别是我们初中学生,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情绪和情感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要抓住教学首始的导入环节,大做情感文章,或披情以入课,或入情以披课,让学生一开始就被浓浓的情感氛围所笼罩,感受的到教师关爱和和谐的师生情感,进而心理自由和安全,放开思维、驰骋想象,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当然,这样的效果也不需我们刻意做作,只需我们要具备亲和力的教学语言和面带微笑的教态以及偶尔的幽他一默,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为成功教学奠基坚实基础。
二、直观呈现,引发情感
运用直观教具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情感。直观教具很多,常用的有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多媒体等。开课时,我们可用此来创设一种直观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视频并配合《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在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和美妙的乐曲刺激下,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进而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我们可引导学生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让学生展示模型,这样就能引起他们集中注意,从而引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三、巧设悬念,诱发情感
悬念就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而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或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新授教学时,或者在学生未接触课文之前,我们在开课环节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情感。当学生情感升温,有“我要学”、“我想知道”的动机时,就是教学所谓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际。这时,我们再开启新课教学,便是水到渠成了。
四、运用疑问,激发情感
学起于思贵有疑。但现行“00后”学生很多不具备质疑学习习惯,不会主动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交换情感。这需要教师设疑,引发学生质疑,产生学习情感。正所谓“开课导入,非趣即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学习动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在“问”的驱使下,学生学习欲望就会被引发,主动参与到文本阅读中,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
五、故事吸引,催发情感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不但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而且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我们就可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就能够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催发学习情感。加之我们绘声绘色的开课导语,描述那引人入胜的故事,就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使其产生“不学不快”之感。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催生情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意境的体验中。
总之,开课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最佳之际,我们要做好情感教育,让学生带着激情去开启新课学习之旅。虽然这个环节时间很短,只有两三分钟,但对成功教学意义重大,我们不仅不可小觑,更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多措做好情感文章,让学生在激情中与语文对话,获得语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
[2]韩社兴,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下旬),2014.3。
[3]柏加荣,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师,2011.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开课导入 情感 激发
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动力。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存在,更无法搭建师生有效互动的交流平台。我们知道,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又特别是“文以载道”的语文学习,更需要以情感作基础去体验,才能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和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到:“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为教学开启平台的导入环节,我们如何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浓浓的学习情感?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一线教师努力实践和探讨的教学课题。在初中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必须想方设法,创新策略,才能收到激发情感的良好效果。下面,我把积攒的心得晒出,以抛砖引玉。
一、营造氛围,显露情感
新课标指出:“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语文保持密切联系的前提。”大凡取得教学成功的教师都有这样感慨,教学不仅在于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于教师能借助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诚然,以情激情,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其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判断力也异常活跃。又特别是我们初中学生,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情绪和情感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要抓住教学首始的导入环节,大做情感文章,或披情以入课,或入情以披课,让学生一开始就被浓浓的情感氛围所笼罩,感受的到教师关爱和和谐的师生情感,进而心理自由和安全,放开思维、驰骋想象,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当然,这样的效果也不需我们刻意做作,只需我们要具备亲和力的教学语言和面带微笑的教态以及偶尔的幽他一默,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为成功教学奠基坚实基础。
二、直观呈现,引发情感
运用直观教具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情感。直观教具很多,常用的有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多媒体等。开课时,我们可用此来创设一种直观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视频并配合《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在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和美妙的乐曲刺激下,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进而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我们可引导学生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让学生展示模型,这样就能引起他们集中注意,从而引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三、巧设悬念,诱发情感
悬念就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而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或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新授教学时,或者在学生未接触课文之前,我们在开课环节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情感。当学生情感升温,有“我要学”、“我想知道”的动机时,就是教学所谓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际。这时,我们再开启新课教学,便是水到渠成了。
四、运用疑问,激发情感
学起于思贵有疑。但现行“00后”学生很多不具备质疑学习习惯,不会主动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交换情感。这需要教师设疑,引发学生质疑,产生学习情感。正所谓“开课导入,非趣即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学习动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在“问”的驱使下,学生学习欲望就会被引发,主动参与到文本阅读中,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
五、故事吸引,催发情感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不但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而且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我们就可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就能够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催发学习情感。加之我们绘声绘色的开课导语,描述那引人入胜的故事,就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使其产生“不学不快”之感。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催生情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意境的体验中。
总之,开课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最佳之际,我们要做好情感教育,让学生带着激情去开启新课学习之旅。虽然这个环节时间很短,只有两三分钟,但对成功教学意义重大,我们不仅不可小觑,更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多措做好情感文章,让学生在激情中与语文对话,获得语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
[2]韩社兴,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下旬),2014.3。
[3]柏加荣,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师,2011.12。
- 【发布时间】2015/3/29 17:38:09
- 【点击频次】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