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益
【关键词】 ;
【正文】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中教师扮演组织者与引导者身份,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首先,钻研教材,一个教师只有在全面深入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上好一节课。全面考虑这节课,把握住它的重难点,哪些地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地方可以一代而过;哪些地方可以放手给学生;哪些地方可以小组合作解决。其次,备好课。钻研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备好课。现在这节课所有的内容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初成规模,备课是一个加工的过程。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其次考虑老师怎样教。现在把所有钻研教材时的想法一一写出来。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现有的条件实施可行的、最优化的方案。最后,课件、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效率。在新课改中提倡“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所以学具、教具必须准备充分。
二、重视数学课的情景创设
做到有趣、简洁、能在最短时间里吸引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创设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让学生动起来,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商不变的规律》时,课开始,我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熊给一只小熊分糖吃,大熊给小熊8块糖,要求小熊4天吃完,小熊觉得糖太少了,要求把糖扩大2倍、3倍……,大熊就把糖乘2给了小熊16块糖,但要求小熊8天吃完,小熊还是觉得糖少,大熊就给小熊24块糖要求12天吃完。同时填好表格。这时我让学生观察表格,小熊吃的糖变了没有,是总共的糖没变,还是每天吃的糖没变?为什么糖的总数变了,吃糖的天数变了,而每天吃的糖没有变呢?这涉及到我们数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只是这一个小小的情境,便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教学中。
三、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观念要转变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出示了:
8400÷40=210 (8400×2)÷(40÷2)=840
(8100×10)÷(40×5)=420 (8400÷10)÷(40÷5)=105
让学生把后三道算式与前一道算式比,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被除数和除数如果随意地扩大一些倍数或缩小一些倍数,所得到的商一般都变了,究竟有没有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除数也发生一些变化,这个商居然不变呢?老师试着把第二道算式改为:(8400×2)÷(40×2)我先让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计算出这时商是多少,与第一道算式比,商变了没有,接着让同学,试着改第三道算式,第四道算式,要求商也不变,该怎样改动,于是有的小组合作,有的独立思考,不一会儿,通过大组交流,很快得到《商不变规律》的内涵。当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加的。在课堂40分钟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四、学生练习要精心设计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的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是否有利于让学生从问题的实质出发去分析、研究、探究,是否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都是我们进行练习设计时要思考的问题。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1 / 4 - 1 / 3 ,有时超过1 / 3 ,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总之,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教师要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不只是指学具,主要指教学内容结构化,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及掌握、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学习)、提问权、评议权等五权,根据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首先,钻研教材,一个教师只有在全面深入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上好一节课。全面考虑这节课,把握住它的重难点,哪些地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地方可以一代而过;哪些地方可以放手给学生;哪些地方可以小组合作解决。其次,备好课。钻研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备好课。现在这节课所有的内容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初成规模,备课是一个加工的过程。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其次考虑老师怎样教。现在把所有钻研教材时的想法一一写出来。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现有的条件实施可行的、最优化的方案。最后,课件、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效率。在新课改中提倡“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所以学具、教具必须准备充分。
二、重视数学课的情景创设
做到有趣、简洁、能在最短时间里吸引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创设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让学生动起来,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商不变的规律》时,课开始,我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熊给一只小熊分糖吃,大熊给小熊8块糖,要求小熊4天吃完,小熊觉得糖太少了,要求把糖扩大2倍、3倍……,大熊就把糖乘2给了小熊16块糖,但要求小熊8天吃完,小熊还是觉得糖少,大熊就给小熊24块糖要求12天吃完。同时填好表格。这时我让学生观察表格,小熊吃的糖变了没有,是总共的糖没变,还是每天吃的糖没变?为什么糖的总数变了,吃糖的天数变了,而每天吃的糖没有变呢?这涉及到我们数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只是这一个小小的情境,便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教学中。
三、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观念要转变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出示了:
8400÷40=210 (8400×2)÷(40÷2)=840
(8100×10)÷(40×5)=420 (8400÷10)÷(40÷5)=105
让学生把后三道算式与前一道算式比,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被除数和除数如果随意地扩大一些倍数或缩小一些倍数,所得到的商一般都变了,究竟有没有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除数也发生一些变化,这个商居然不变呢?老师试着把第二道算式改为:(8400×2)÷(40×2)我先让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计算出这时商是多少,与第一道算式比,商变了没有,接着让同学,试着改第三道算式,第四道算式,要求商也不变,该怎样改动,于是有的小组合作,有的独立思考,不一会儿,通过大组交流,很快得到《商不变规律》的内涵。当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加的。在课堂40分钟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四、学生练习要精心设计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的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是否有利于让学生从问题的实质出发去分析、研究、探究,是否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都是我们进行练习设计时要思考的问题。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1 / 4 - 1 / 3 ,有时超过1 / 3 ,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总之,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教师要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不只是指学具,主要指教学内容结构化,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及掌握、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学习)、提问权、评议权等五权,根据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 【发布时间】2015/3/29 17:44:42
- 【点击频次】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