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体育课程改革要防止形式化绝对化
【关键词】 ;
【正文】自新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扎实具体、全面深入的探索,其间在教育理念更新、师生关系改善、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产生了可喜的变化,随着改革在全国广泛而深入的推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面对。
一、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运动技术教学的淡化
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初,“淡化运动技术”就被一些学者作为课标的新思想提了出来,不仅如此,一些专家在评课、著述乃至课改培训之时,也频频强调“淡化运动技术”。面对课改中“运动技术”遭受的冷遇,我们不禁要问: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事实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而且《课程标准》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应该说,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可见,新课程不但不能“淡化运动技术”,而且还要强调运动技术,要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运动技术,这个大方向是不能错的。大方向明确了,剩下的就是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怎么教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体育教学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缺乏课程意识,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大纲中的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新课程改革逐渐改变了这一现象,教学中,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来解读,开始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如有些教师引进了踢踏舞、轮滑、跆拳道、短拍网球、三门球等,效果很好。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和选择标准,所以在实施层面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些不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劳作、魔术等内容,被引进了体育课堂教学,这类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性,偏离了当前新课改提倡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初衷。
3.教学的形式化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把“自主”变成“放羊”:——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探究学习被泛化
4.教师使命的缺失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在实践中,在对新课程的解读中,我们的确出现了误区:
——忽视教师的引导性: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说、不敢做、不敢管,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对学生放任自流,还把自身责任的推卸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美名。
——廉价的表扬: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体育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你很聪明”、“你真棒”的话语不绝于耳。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无论怎么错都不能批评,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5.教育的苍白
突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是不能“独立”和“直接”进行的,它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有没有单纯的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没有,德育总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叶圣陶教育文集》,486页)体育承担德育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要怎样做呢?“体操自然是体育了,但是,体操同样要求严肃认真。
二、对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上面我们提出了目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还可以列举很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呢?从哲学角度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
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像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也必然受到影响。
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不在于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奢华,也不在于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和创新,而是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追求“课程与教学的最优化”。在这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教学不是为提问而提问,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到什么”和“得到什么”,而去采用提问、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的。应该说,有关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紧紧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中心进行,任何脱离这一中心,使教学失去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做法,都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绝对化的实质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乃至绝境。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绝对化倾向,如提倡表扬,反对批评;强化情感体验,淡化技能教学;强调“启发、提问、讨论”,忽视“讲解、示范、练习”;提高学生地位,降低教师作用;颂扬健康,贬低技术,等等。
应该说,这次体育课程改革针对过去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发挥这些新方法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这是必须坚持的辩证态度。
一、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运动技术教学的淡化
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初,“淡化运动技术”就被一些学者作为课标的新思想提了出来,不仅如此,一些专家在评课、著述乃至课改培训之时,也频频强调“淡化运动技术”。面对课改中“运动技术”遭受的冷遇,我们不禁要问: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事实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而且《课程标准》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应该说,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可见,新课程不但不能“淡化运动技术”,而且还要强调运动技术,要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运动技术,这个大方向是不能错的。大方向明确了,剩下的就是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怎么教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体育教学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缺乏课程意识,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大纲中的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新课程改革逐渐改变了这一现象,教学中,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来解读,开始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如有些教师引进了踢踏舞、轮滑、跆拳道、短拍网球、三门球等,效果很好。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和选择标准,所以在实施层面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些不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劳作、魔术等内容,被引进了体育课堂教学,这类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性,偏离了当前新课改提倡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初衷。
3.教学的形式化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把“自主”变成“放羊”:——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探究学习被泛化
4.教师使命的缺失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在实践中,在对新课程的解读中,我们的确出现了误区:
——忽视教师的引导性: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说、不敢做、不敢管,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对学生放任自流,还把自身责任的推卸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美名。
——廉价的表扬: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体育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你很聪明”、“你真棒”的话语不绝于耳。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无论怎么错都不能批评,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5.教育的苍白
突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是不能“独立”和“直接”进行的,它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有没有单纯的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没有,德育总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叶圣陶教育文集》,486页)体育承担德育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要怎样做呢?“体操自然是体育了,但是,体操同样要求严肃认真。
二、对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上面我们提出了目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还可以列举很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呢?从哲学角度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
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像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也必然受到影响。
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不在于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奢华,也不在于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和创新,而是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追求“课程与教学的最优化”。在这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教学不是为提问而提问,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到什么”和“得到什么”,而去采用提问、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的。应该说,有关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紧紧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中心进行,任何脱离这一中心,使教学失去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做法,都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绝对化的实质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乃至绝境。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绝对化倾向,如提倡表扬,反对批评;强化情感体验,淡化技能教学;强调“启发、提问、讨论”,忽视“讲解、示范、练习”;提高学生地位,降低教师作用;颂扬健康,贬低技术,等等。
应该说,这次体育课程改革针对过去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发挥这些新方法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这是必须坚持的辩证态度。
- 【发布时间】2015/3/29 17:48:14
- 【点击频次】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