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构建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寻

 

【作者】 邬姝妮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禾丰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构建数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做到多措并举,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找到适合自身与学情的高效创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构建  实践策略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传统数学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背后是教师的“满言堂”替代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灌注式教学替代了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新课改倡导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才正式入驻课堂,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知识建构的主人。因此,数学教学要提高有效性,就必须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通过提高学的效果来提升教的效果。为此,教师须创新方法,多措并举,才能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探索寻觅到新的策略。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观念决定方法,方法影响效果。如果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就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如果教师教学观念不更新,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如果我们再坚持这种观念教学,学生还会被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与新课标“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有效、合理地引领、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学习、生动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我们要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符合现代教学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即①由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齐步走”转变为因材施教。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新课标总目标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能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能促进教学流程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能促进知识、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能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增效功能;能实现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达成具体目标要求。
  三、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预设、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它是影响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最直接因素。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着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既要全面发展,又要尊重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措施,即教学载体。传统数学教学,从概念到运用,教师单靠传统的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多样化。现在,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多媒体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得力工具,不但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使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效能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课件等),使二者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不仅能化解教学重点,降低知识难度,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记忆。
  五、注重多样的实践训练
  加强双基训练(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是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应试教育”的具体体现。诚然,双基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落实。新课标要求“学有用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即学习生活数学,也就是要求在生活背景中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为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生活。为此,教师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年级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设计出一个符合数学特点和儿童心理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长短,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布置就分层实施,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只有这样,我们注重多样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才能有效提高。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研究,创新策略,寻找到既能适合班情、学情,又能适合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从“激趣”入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中来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万素云,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J].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
  [2]胡秀娟,探讨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J].祖国(教育建设),2013年。
  [3] 张晓红,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
  • 【发布时间】2015/3/29 17:52:54
  • 【点击频次】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