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也应注重学生语言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创新培养策略,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说得有条理,有见解,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和数学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语言表达 培养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凸现逻辑的奠基学科,要让正处于形象直观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学习,无疑具有很大难度。特别是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高度概括的语句,更有拒人于门外之嫌。如何帮助小学生快速突破理解瓶颈,走进数学殿堂,是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实践中,我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入手,取得了一点新成果。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们不能仅定位“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习得解题能力,还要有“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对于这一点,很多教师不太注重,特别是不强调用语言表达“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不对的,与新课标理念是相悖的。新课标中采用了很多意为语言表达的词语,如“表述”、“描述”、“数学表达”等,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仍然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以前我们很多数学教师把责任推卸给语文学科,这说明还没有深入解读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我们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创新培养策略,让学生想说敢说,而且还要会说,说得有条理,有见解,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和数学思考。
一、培养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数学语言与其它学科语言不同,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数学学科中充满着符号、图形和图像,它们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数学意义、交流数学思想。这些符号、图形和图像就是数学语言。因此,我们可以将此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要发展学生“说数学”能力,使学生能快捷有效地讲解和交流,必须让他们正确理解这些数学语言,才能达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表达和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
二、培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决定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被称为世上最准确的数学语言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合理科学,不能含有外延模糊或内涵不清的概念词语,不允许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更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甚至模糊。如三角形的定义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不能说成:“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为“围成”和“组成”含意相差甚远。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只有三角形,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却不一定是三角形。明确语言的准确性,用词才能做到准确,描述才能贴切,表述才能到位,而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而小学生才数学“入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差,需要我们教师正确示范和授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数学语言应简洁、明了,提高准确性,这样才能完整、准确无误地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这门学问的缜密与严谨中提高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意识。
三、培养语言表达的简练性
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语言的集约性、简练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着及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而在实际运用中也要求数据精确简练,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表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而且在表述时只能有“记叙”,不能有“描写”、“比喻”,更不能有“夸张”。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能添枝加叶。如用“24÷4”编应用题,若编成这样:“有一天,妈妈上街买来24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姐姐一起把它们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不算是最佳的。如果换成:“把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了。而小学生很多时候受语文学科影响,可能在表述时像写作文那样进行,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加以强调了。
四、培养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语言的条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有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果学习公式,就要求学生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就要求学生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计算,就要求学生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学习应用题,就要求学生能说出解题思路等等。要实现于此,重点要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这里的“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再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就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语言,我们要正确进行数学思考必然要借助这门工具才能得以实现。作为奠基的小学数学,必然要让学生掌握这项工具,才能为以后进行有有效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奠基坚实基础了。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会“说数学”、“用数学”,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桂琴,小学数学课堂数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
[2]汪刘生、郭要红.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3]陈少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
[4]汪祖绳,小学数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语言表达 培养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凸现逻辑的奠基学科,要让正处于形象直观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学习,无疑具有很大难度。特别是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高度概括的语句,更有拒人于门外之嫌。如何帮助小学生快速突破理解瓶颈,走进数学殿堂,是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实践中,我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入手,取得了一点新成果。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们不能仅定位“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习得解题能力,还要有“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对于这一点,很多教师不太注重,特别是不强调用语言表达“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不对的,与新课标理念是相悖的。新课标中采用了很多意为语言表达的词语,如“表述”、“描述”、“数学表达”等,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仍然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以前我们很多数学教师把责任推卸给语文学科,这说明还没有深入解读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我们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创新培养策略,让学生想说敢说,而且还要会说,说得有条理,有见解,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和数学思考。
一、培养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数学语言与其它学科语言不同,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数学学科中充满着符号、图形和图像,它们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数学意义、交流数学思想。这些符号、图形和图像就是数学语言。因此,我们可以将此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要发展学生“说数学”能力,使学生能快捷有效地讲解和交流,必须让他们正确理解这些数学语言,才能达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表达和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
二、培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决定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被称为世上最准确的数学语言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合理科学,不能含有外延模糊或内涵不清的概念词语,不允许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更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甚至模糊。如三角形的定义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不能说成:“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为“围成”和“组成”含意相差甚远。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只有三角形,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却不一定是三角形。明确语言的准确性,用词才能做到准确,描述才能贴切,表述才能到位,而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而小学生才数学“入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差,需要我们教师正确示范和授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数学语言应简洁、明了,提高准确性,这样才能完整、准确无误地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这门学问的缜密与严谨中提高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意识。
三、培养语言表达的简练性
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语言的集约性、简练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着及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而在实际运用中也要求数据精确简练,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表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而且在表述时只能有“记叙”,不能有“描写”、“比喻”,更不能有“夸张”。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能添枝加叶。如用“24÷4”编应用题,若编成这样:“有一天,妈妈上街买来24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姐姐一起把它们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不算是最佳的。如果换成:“把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了。而小学生很多时候受语文学科影响,可能在表述时像写作文那样进行,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加以强调了。
四、培养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语言的条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有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果学习公式,就要求学生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就要求学生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计算,就要求学生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学习应用题,就要求学生能说出解题思路等等。要实现于此,重点要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这里的“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再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就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语言,我们要正确进行数学思考必然要借助这门工具才能得以实现。作为奠基的小学数学,必然要让学生掌握这项工具,才能为以后进行有有效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奠基坚实基础了。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会“说数学”、“用数学”,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桂琴,小学数学课堂数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
[2]汪刘生、郭要红.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3]陈少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
[4]汪祖绳,小学数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发布时间】2015/3/29 18:05:34
- 【点击频次】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