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课堂教学改革既要求“活”更要务“实”
【关键词】 ;
【正文】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新课堂,由于对新课程理解不全面和急功近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课堂出现了“活”而不“实”的倾向,具体表现在:补充教学材料随意性大,教学内容不扎实;片面理解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不到位;课堂活跃浮于表面,学习目标未落实等。怎样防止上述倾向? 亟需我们思考。
一、开放内容,防止随意补充材料
1.游离文本,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
“课本为中心”已成为过去,教学内容要向社会开放,形式要向生活开放,从而改变数学课程孤立、封闭、僵化的弊端。优化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与儿童的经验相联系,引进时代“活水”,充实、完善现行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一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一面在对教材处理时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干脆不用教材,另起炉灶,一节两节马马虎虎,多了呢?其结果必将退下阵来,这显然不可取;而较多的问题是,过早过多地补充教学内容,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而且往往是拔高教学要求,忘记了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可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适时、适量补充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开放,让教学效果显著。
2.流连于情境之中
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而学生却往往留恋于情境本身,无法作数学化的提升,以至于“用”冲淡了“算”,知识技能的底线目标无法落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室里一番针锋相对的热闹景象。表面上看学生在交流中思维活跃,辩论精彩,但问题在于争论的焦点乃生活常识问题而非数学问题,留恋于具体生活情境中浪费大量的时间,而致使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计算的目标不能到位,比之过去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效率,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失。
3.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非数学化倾向
数学课上成了健康课。有的数学课上成了“环境课”.有的上成了“语文课”,有的上成了“少先队活动课”,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课的“主题”被冲淡了。数学课中通过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是值得提倡的,结合一些内容进行环保教育、爱心教育等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二、自主学习,防止放弃教师指导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了,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了,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但是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导”,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恐怕被别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师往往是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在关键之处,缺乏有效的指导。
就选择学习内容而言,加强指导有二个层面的含义:①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②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同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而且要善于用自己的示范加强选择学习内容的指导,这实际上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正确处理信息,而不盲从。
三、课堂活跃,防止表面热热闹闹
不论是采用哪种形式使得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活动起来,都要注意:①必须围绕“三位一体”的目标,即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目标是学习的定向,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②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要注意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学生是否人人都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碰撞,情感是否得到交流。教师应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有质疑的机会,并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离开了这些,表面热热闹闹,那将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小组讨论仅仅停留于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乱哄哄的,每个人都说着话,大家都听不清别人在说些什么,等老师组织汇报时,学生说的还是自己的,根本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形式上的活跃又有什么效果?
四、课堂评价,防止评价趋于廉价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多样,从口头表扬称赞到奖励小红星、糖果、文具等等,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事实上,美好的愿望常常事与愿违。频繁的表扬和奖励常常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常常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我就看到过课堂上学生因为老师忘记给自己发奖品而打断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小组与小组之间为老师该不该给某个小组奖励之事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在课改中,许多教师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以至于学生的见解即使乏善可陈、离题万里时,教师也会言不由衷地称赞一两句。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诚然,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活”与“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实”与“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要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要追求实而不死,放而有导,活中求新,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放内容,防止随意补充材料
1.游离文本,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
“课本为中心”已成为过去,教学内容要向社会开放,形式要向生活开放,从而改变数学课程孤立、封闭、僵化的弊端。优化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与儿童的经验相联系,引进时代“活水”,充实、完善现行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一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一面在对教材处理时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干脆不用教材,另起炉灶,一节两节马马虎虎,多了呢?其结果必将退下阵来,这显然不可取;而较多的问题是,过早过多地补充教学内容,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而且往往是拔高教学要求,忘记了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可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适时、适量补充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开放,让教学效果显著。
2.流连于情境之中
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而学生却往往留恋于情境本身,无法作数学化的提升,以至于“用”冲淡了“算”,知识技能的底线目标无法落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室里一番针锋相对的热闹景象。表面上看学生在交流中思维活跃,辩论精彩,但问题在于争论的焦点乃生活常识问题而非数学问题,留恋于具体生活情境中浪费大量的时间,而致使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计算的目标不能到位,比之过去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效率,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失。
3.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非数学化倾向
数学课上成了健康课。有的数学课上成了“环境课”.有的上成了“语文课”,有的上成了“少先队活动课”,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课的“主题”被冲淡了。数学课中通过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是值得提倡的,结合一些内容进行环保教育、爱心教育等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二、自主学习,防止放弃教师指导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了,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了,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但是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导”,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恐怕被别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师往往是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在关键之处,缺乏有效的指导。
就选择学习内容而言,加强指导有二个层面的含义:①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②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同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而且要善于用自己的示范加强选择学习内容的指导,这实际上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正确处理信息,而不盲从。
三、课堂活跃,防止表面热热闹闹
不论是采用哪种形式使得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活动起来,都要注意:①必须围绕“三位一体”的目标,即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目标是学习的定向,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②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要注意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学生是否人人都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碰撞,情感是否得到交流。教师应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有质疑的机会,并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离开了这些,表面热热闹闹,那将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小组讨论仅仅停留于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乱哄哄的,每个人都说着话,大家都听不清别人在说些什么,等老师组织汇报时,学生说的还是自己的,根本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形式上的活跃又有什么效果?
四、课堂评价,防止评价趋于廉价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多样,从口头表扬称赞到奖励小红星、糖果、文具等等,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事实上,美好的愿望常常事与愿违。频繁的表扬和奖励常常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常常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我就看到过课堂上学生因为老师忘记给自己发奖品而打断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小组与小组之间为老师该不该给某个小组奖励之事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在课改中,许多教师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以至于学生的见解即使乏善可陈、离题万里时,教师也会言不由衷地称赞一两句。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诚然,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活”与“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实”与“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要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要追求实而不死,放而有导,活中求新,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发布时间】2015/3/29 18:17:37
- 【点击频次】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