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历史教学中应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转变观念是前提,激趣是首始,诱思是关键,体验学习快乐是保障。只有在做好这几项的同时,我们才可以实现“学生是主体”的课堂新常态。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主体地位 凸显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历史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理念,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教学观念,更要以实际行动为学服务,成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角色。在角色践行中,充分做到激趣煽情,增添学习过程趣味和诱思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不学不快的实践中习得知识与能力,发展历史素养。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凸显,个性才能得以张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实践中,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其落脚点都是在促进学生发展上,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历史教学同样如此,我们追求的结果仍然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而要高效实现此目的,我们在丰富手段与灵活方法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首始。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要急于追求教的任务的完成,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其中,有动力,有体验,能充分享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创设质疑诱思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维参与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凸显的最有力说明。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17岁左右,正处在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形式。虽然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存有一定难度。面对这一教学难题,我们就可创设质疑诱思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思维学习,在动脑中去体验历史这门人文学科。
(一)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主动性。理学大师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学生思维参与的促发器,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动机。但现行“00后”学生没有质疑学习习惯,需要教师以疑启之,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以疑导之,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生群体的特征也正发生着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为满足学生这一学习需求,我们以疑导之,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中既体验学习过程,又发展学习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精心设疑是关键。例如,在三国鼎立中,如何看待曹操这个人物?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汉室,是英雄还是奸臣?通过这样设疑,学生积极性自然大增,很快就会发挥主体作用。
三、授予学生良好学习方法
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最关键的”。历史是人文奠基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要为学生知识奠基,还要为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奠基。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授予自学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既有学力,又有方法。实践中,我十分注重方法、规律的教学。例如历史上册第三课中“黄帝”是学生接触的一个有名历史人物,教师必须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做一介绍,也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所处时间、身份(称呼)、活动事迹,以及有何历史作用或影响等去学习。又如在世界史中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先让学生了解把握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即革命的背景或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对象或任务、革命纲领、结果或意义、起止时间等七要素,然后举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典型内容,让学生自己自学、体会,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让同学起来归纳,老师及时指正、小结,形成正确、完全的结论。等讲到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甚至是一战和二战,都可依次类推,试验下来效果极好。所以凡第一次讲到的问题,教师千万不可忘了小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和小规律以后,逐渐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从而乐于学习。我想今后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这些方法,都会对学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四、注重学习过程激励评价
我们知道,教学评价不仅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还有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能催生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主体性。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既要有对成功者的肯定,也要以宽容之心关注结果中失败的同学,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学习中成功的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避免用静态和停止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在过程性评价中,我们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以激励为主,用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大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引导学生反思和矫正学习方法,在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方法还有很多,但转变观念是前提,激趣是首始,诱思是关键,体验学习快乐是保障。只有在做好这几项的同时,我们才可以实现“学生是主体”的课堂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庄素芬,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J].广东教育,2005.9。
[2]秦明露,试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快乐阅读,2012。
[3]苏德贵,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主体地位 凸显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历史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理念,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教学观念,更要以实际行动为学服务,成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角色。在角色践行中,充分做到激趣煽情,增添学习过程趣味和诱思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不学不快的实践中习得知识与能力,发展历史素养。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凸显,个性才能得以张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实践中,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其落脚点都是在促进学生发展上,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历史教学同样如此,我们追求的结果仍然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而要高效实现此目的,我们在丰富手段与灵活方法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首始。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要急于追求教的任务的完成,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其中,有动力,有体验,能充分享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创设质疑诱思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维参与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凸显的最有力说明。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17岁左右,正处在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形式。虽然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存有一定难度。面对这一教学难题,我们就可创设质疑诱思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思维学习,在动脑中去体验历史这门人文学科。
(一)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主动性。理学大师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学生思维参与的促发器,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动机。但现行“00后”学生没有质疑学习习惯,需要教师以疑启之,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以疑导之,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生群体的特征也正发生着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为满足学生这一学习需求,我们以疑导之,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中既体验学习过程,又发展学习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精心设疑是关键。例如,在三国鼎立中,如何看待曹操这个人物?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汉室,是英雄还是奸臣?通过这样设疑,学生积极性自然大增,很快就会发挥主体作用。
三、授予学生良好学习方法
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最关键的”。历史是人文奠基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要为学生知识奠基,还要为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奠基。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授予自学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既有学力,又有方法。实践中,我十分注重方法、规律的教学。例如历史上册第三课中“黄帝”是学生接触的一个有名历史人物,教师必须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做一介绍,也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所处时间、身份(称呼)、活动事迹,以及有何历史作用或影响等去学习。又如在世界史中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先让学生了解把握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即革命的背景或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对象或任务、革命纲领、结果或意义、起止时间等七要素,然后举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典型内容,让学生自己自学、体会,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让同学起来归纳,老师及时指正、小结,形成正确、完全的结论。等讲到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甚至是一战和二战,都可依次类推,试验下来效果极好。所以凡第一次讲到的问题,教师千万不可忘了小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和小规律以后,逐渐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从而乐于学习。我想今后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这些方法,都会对学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四、注重学习过程激励评价
我们知道,教学评价不仅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还有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能催生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主体性。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既要有对成功者的肯定,也要以宽容之心关注结果中失败的同学,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学习中成功的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避免用静态和停止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在过程性评价中,我们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以激励为主,用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大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引导学生反思和矫正学习方法,在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方法还有很多,但转变观念是前提,激趣是首始,诱思是关键,体验学习快乐是保障。只有在做好这几项的同时,我们才可以实现“学生是主体”的课堂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庄素芬,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J].广东教育,2005.9。
[2]秦明露,试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快乐阅读,2012。
[3]苏德贵,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 【发布时间】2015/3/29 18:20:00
- 【点击频次】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