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兰文富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牛宫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无疑语文教学就成了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开启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   小学学生  培养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地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优化语文教学。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见解与大家共勉。  
        一、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抛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都以掌握书本知识和寻求标准答案为目标。要改变“应试教育”学生靠完成大量练习达到目标的做法,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传统做法,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充满热情,积极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觉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中,使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进步和提高。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猫》这篇课文,首先采用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得最多的动物有哪些呢?(学生说)接着问,在这些动物里面,你最喜欢什么?(让选择猫的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入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生就会对新课产生亲切感,激发出学习兴趣。
        二、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因为它对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美美地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吃饭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聪明,能够动脑筋;而《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愚蠢,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爱听好听的话,所以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真聪明,能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新的高潮,他们在主动探索中,不断更新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三、揭示、引导思维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即教师围绕着某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活动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按一定的计划和层次向学生输出一定量的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后产生的结果再反馈给教师。俗话说,“学贵有疑”,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把学生置于“疑”的情境之中,更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激发学生攻难求胜,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奋进的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这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必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如《猫》的这篇课文,开头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养过猫或熟悉猫的同学就会提出疑问,其实猫就是这样呀!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没有什么古怪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学生就自然激活了思维,主动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科学设计,精心安排
         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使学生从教师的循循善诱的思维引导当中,慢慢地模仿,逐渐学到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发现问题,就需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观察问题的情境和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细致的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量找出所问问题的合理因素,给予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必然会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增加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如在教《景阳冈》一文结尾“武松……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时,学生提(下转第25页)(上接第70页)出:打虎英雄给人留下了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这里却写出武松怕虎的心理,这不会损害打虎英雄的形象吗?这个问题问得多尖锐呀!我先是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敢于怀疑、敢想敢说的精神,然后再引导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后,已筋疲力尽,再遇猛虎当然力不从心了;有的说结尾是略写,无关大局;也有的说这一心理活动要删去,不然会给英雄脸上抹黑。教者进而反问:如果武松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还能再打十只百只老虎你信吗?武松一无力气,二无武器,三知山上确有老虎的情况下,仍执迷不悟白白送命,就是英雄吗?学生一番争议、切磋后得出结论: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已雄辩地证明了他英雄无比,可歌可颂。在一定条件下,描绘出武松怕虎的心理,不但不会影响英雄人物的形象,反而会使武松形象更加完美,更加可信可敬。因此,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立异探索的良好品质。
         五、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应始终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时刻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之中,无紧张畏惧心理,无丝毫压抑感。教师的体态语言,体现平等师生关系。教师一个友好善意的眼神,使学生感受对他的信任,偶尔拍拍学生的头或肩,使学生受到了一种鼓舞,感到老师正期待他在这节课有收获,有创新,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心理压力减轻了,能够主动而又轻松愉快地研究学习方法,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如教《少年闰土》一文第一段时,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瓜地刺猹的彩图,让学生观察,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大家在生活体验中感知到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再造现象,一个“英俊”、“能干”的少年闰土形象浮现眼前,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然后讨论:为什么课文一开始就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少年瓜地刺猹图?学生通过思、议,悟出:作者恰恰抓住闰土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了。这一活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并在训练中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坚持不懈,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融创新能力的培养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才能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国明;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点滴[J];新课程(中);2011年02期 
  2 刘春芳;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文教资料;2011年14期 
  3 董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07期 
  4 陈彩东;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27期 
  • 【发布时间】2015/3/29 18:20:52
  • 【点击频次】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