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师在个性化写作评价中的作用浅谈
【关键词】 ;
【正文】笔者曾尝试了一节 “个性化写作”的公开课——《<校园的风景>语文个性化写作讲讲评评》。这次尝试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启示。听课的老师这样点评:整个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展示的理念。教师的“权力”下放,令学生得到更表现自我的主动权,个性化写作的见解不断涌现,精彩纷呈。这样的课堂组织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新课标精神,它令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彻底的张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写作的语文创作、选材创新和写作艺术手法创新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素养。
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对于如何激发学生自主评价上考虑过多,而忽视了教师在学生评价过程中的引导和调控,以至让学生放得太开而收拢不住。
下面就以本人在那节公开课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一些情况和其他文体写作讲评情况,谈谈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评价这种课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几个着力点。
1.加强目标调控
钱梦龙在《导读的艺术》中指出:“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开始。”“目标明确,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在写作评价课中,也应该有具体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具体的评价和写作知识。本人另外的班上《<校园的风景>语文个性化写作讲讲评评》时,把这次写作活动的要求、学生评价同学的作品的要点和课堂教学目标“捆绑”起来,集中为两个方面:(1)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征。(2)是否抒发了内心独特的感受。让学生以此作为这次作文评价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再辐射其他内容(如:语言表达、写景方法、文章结构、修改意见……)。在本学期的议论文写作中,本人又将写作要求和学生评价要点结合起来,设计成一份评价表(见本文后的附件),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更便于操作,知道应该怎样评价文章,对每次的写作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更清晰,避免在评价中漫无边际地泛泛而谈。
2.加强过程调控
有的目标,接下来就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达成目标。在年初的公开课上,本人就是在过程上欠缺细致的考虑,以为尽量鼓励学生多讲,教师尽量少讲(最好不讲),就是展现学生个性的最好方法。结果是过程步骤太粗放,以至整节课显得松散、不紧凑。另外,由于教师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作适当的点拨,以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七拐八弯,说不到点上。反思整个过程的得失,本人认为教师在“个性化写作评价”课堂上的调控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调控应体现在对学生表达欲望的激发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客观外物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激发表达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发辞”的欲望。
例如:本人在这节公开课的导入上下了一番功夫。这节课的开头是由学生配乐配画面朗读自己的作文。而配乐配画面的课件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拍摄,用电脑软件制作完成的。学生对拍摄、剪辑、配乐这些以前未尝试的工作感到新奇。面对自己制作的课件,自己同学的作文、自己同学的朗读、。学生的自由度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使他们产生的表达的欲望。
(2)教师的调控应体现在整个教学层次的设计
光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对于一节好的个性化写作评价课显然是不足够的;还需要有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层层深入的认识,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要做到这点,教师的延伸方向和对知识内容小结尤其重要。
在第二次上《<校园的风景>语文个性化写作讲讲评评》时,本人有意识控制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在学生对所展示文章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之后,又引导学生欣赏教师所欣赏的班上其他同学在写景或抒情中写得好句子或段落。这样既能照顾其他学生的写作情况,又能有条理地帮助学生梳理关于写景或抒情的技巧和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这次写作情况,总结在写景抒情方面应注意的方面。
(3)教师的调控应体现在对学生知识性错误的纠正
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经验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写作理论的掌握也不十分牢固。因此,在课堂的点评中,难免会出错,也难免同其他同学的意见出现分歧,争持不下。也有些学生“立场不坚定”,本来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被同学反驳后,又推翻自己本来意见。在这些时候,教师就应该艺术地发挥其调控的作用:既要摆出正确的意见,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因“不小心”而打击学生的主动性。
如在评价课上,有学生A提出:对于景物描写写意是最好的,如果具体细致地描写景物,那么文章就显得啰嗦。对于这一观点,其他同学表示赞成,没有人提出异议。这时,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这一同学的意见,而是让同学回忆《荷塘月色》中最经典的写景片断(关于“荷塘”的景物描写),当时很多学生都能当场背诵。于是,教师又提问:“为何大家对这一段景物描写有这么深的印象?”学生回答说:“写得优美动人,而且很具体,如身临其境。”于是教师又再举《望海潮》中的两句“有十里荷花,三秋桂子。”说明写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采用工笔细描,也可以大笔勾勒。并非一味求简,也并非一味求繁。最后感谢学生A,是她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让我们把问题弄清楚。学生A和其他同学都很受鼓舞,知道虽然有一些提法可能不恰当,但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是能够知道个人见解的正误和思考的深浅程度。
初中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敏感。能大胆发言,表达个人见解的在一个集体中总是很有限的,所以在“个性化写作评价”的课堂上,要充分让学生的个性展现出来,又要及时纠正他们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必须讲究调控的艺术,小心地保护学生的主动精神。否则,学生没有的主动精神,也就丧失了个性。
当然,“个性化写作评价”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写作和评价实践。没有学生的实践,就没有学生的认识,也没有学生的个性。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教师的“导”并不矛盾。教师的“导”在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一个良性的、成熟的方向发展,让学生不断接受实践成功的鼓舞,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真正成为一个有个性、有真知灼见的人。
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对于如何激发学生自主评价上考虑过多,而忽视了教师在学生评价过程中的引导和调控,以至让学生放得太开而收拢不住。
下面就以本人在那节公开课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一些情况和其他文体写作讲评情况,谈谈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评价这种课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几个着力点。
1.加强目标调控
钱梦龙在《导读的艺术》中指出:“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开始。”“目标明确,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在写作评价课中,也应该有具体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具体的评价和写作知识。本人另外的班上《<校园的风景>语文个性化写作讲讲评评》时,把这次写作活动的要求、学生评价同学的作品的要点和课堂教学目标“捆绑”起来,集中为两个方面:(1)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征。(2)是否抒发了内心独特的感受。让学生以此作为这次作文评价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再辐射其他内容(如:语言表达、写景方法、文章结构、修改意见……)。在本学期的议论文写作中,本人又将写作要求和学生评价要点结合起来,设计成一份评价表(见本文后的附件),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更便于操作,知道应该怎样评价文章,对每次的写作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更清晰,避免在评价中漫无边际地泛泛而谈。
2.加强过程调控
有的目标,接下来就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达成目标。在年初的公开课上,本人就是在过程上欠缺细致的考虑,以为尽量鼓励学生多讲,教师尽量少讲(最好不讲),就是展现学生个性的最好方法。结果是过程步骤太粗放,以至整节课显得松散、不紧凑。另外,由于教师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作适当的点拨,以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七拐八弯,说不到点上。反思整个过程的得失,本人认为教师在“个性化写作评价”课堂上的调控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调控应体现在对学生表达欲望的激发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客观外物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激发表达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发辞”的欲望。
例如:本人在这节公开课的导入上下了一番功夫。这节课的开头是由学生配乐配画面朗读自己的作文。而配乐配画面的课件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拍摄,用电脑软件制作完成的。学生对拍摄、剪辑、配乐这些以前未尝试的工作感到新奇。面对自己制作的课件,自己同学的作文、自己同学的朗读、。学生的自由度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使他们产生的表达的欲望。
(2)教师的调控应体现在整个教学层次的设计
光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对于一节好的个性化写作评价课显然是不足够的;还需要有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层层深入的认识,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要做到这点,教师的延伸方向和对知识内容小结尤其重要。
在第二次上《<校园的风景>语文个性化写作讲讲评评》时,本人有意识控制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在学生对所展示文章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之后,又引导学生欣赏教师所欣赏的班上其他同学在写景或抒情中写得好句子或段落。这样既能照顾其他学生的写作情况,又能有条理地帮助学生梳理关于写景或抒情的技巧和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这次写作情况,总结在写景抒情方面应注意的方面。
(3)教师的调控应体现在对学生知识性错误的纠正
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经验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写作理论的掌握也不十分牢固。因此,在课堂的点评中,难免会出错,也难免同其他同学的意见出现分歧,争持不下。也有些学生“立场不坚定”,本来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被同学反驳后,又推翻自己本来意见。在这些时候,教师就应该艺术地发挥其调控的作用:既要摆出正确的意见,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因“不小心”而打击学生的主动性。
如在评价课上,有学生A提出:对于景物描写写意是最好的,如果具体细致地描写景物,那么文章就显得啰嗦。对于这一观点,其他同学表示赞成,没有人提出异议。这时,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这一同学的意见,而是让同学回忆《荷塘月色》中最经典的写景片断(关于“荷塘”的景物描写),当时很多学生都能当场背诵。于是,教师又提问:“为何大家对这一段景物描写有这么深的印象?”学生回答说:“写得优美动人,而且很具体,如身临其境。”于是教师又再举《望海潮》中的两句“有十里荷花,三秋桂子。”说明写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采用工笔细描,也可以大笔勾勒。并非一味求简,也并非一味求繁。最后感谢学生A,是她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让我们把问题弄清楚。学生A和其他同学都很受鼓舞,知道虽然有一些提法可能不恰当,但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是能够知道个人见解的正误和思考的深浅程度。
初中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敏感。能大胆发言,表达个人见解的在一个集体中总是很有限的,所以在“个性化写作评价”的课堂上,要充分让学生的个性展现出来,又要及时纠正他们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必须讲究调控的艺术,小心地保护学生的主动精神。否则,学生没有的主动精神,也就丧失了个性。
当然,“个性化写作评价”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写作和评价实践。没有学生的实践,就没有学生的认识,也没有学生的个性。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教师的“导”并不矛盾。教师的“导”在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一个良性的、成熟的方向发展,让学生不断接受实践成功的鼓舞,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真正成为一个有个性、有真知灼见的人。
- 【发布时间】2015/4/21 9:43:23
- 【点击频次】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