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248”高效课堂实施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
【正文】 近两年多以来,我一直在积极地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昌乐二中的“271”小组合作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 自主学习,这几所名校成功的教学模式深深地吸引着我。每从一个地方学习回来,我都会认真研究自己带回来的学习材料和听课笔记。因为深知自己的学生情况和他们的不同,因此对于这些学校的先进经验,我只能是先找出合适的东西,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学校领导的带动下,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248”模式。现在就从以下三方面来浅谈一下自己本学期运用这种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的的得与失。
一、转变教学观念
论采用什么形式的高效课堂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原来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活动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首先在座位的编排上采用了杜郎口中学的分组模式,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两人对学,四人讨论和八人评价的方式,并且按成绩给每组的同学编了1---8号。由成绩最好的1号和2号担任组长与副组长,按照1---8, 2---7,3---5, 4---6的排位原则,实施了“一对一”帮扶方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长和副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学习。这样有了同学的监督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就避免和减少了学生不学习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英语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而不是教师读书学习的活动。教师总是担心自己不讲讲,学生就学不懂,于是整堂课都在讲课本知识。现在在我校的“248”课堂模式是推动下,我们把以上三个学校的课改经验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获取知识。教师少讲了,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原来习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完成作业,结果不少学生懒得去思考,抄袭别人的作业敷衍了事,而今转变为当堂完成作业。当堂做作业有教师的监督,学生不敢再抄袭别人的作业,只能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二、实践与思考
(一)精心备课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都要精心备课。以往我们备课的方式大多数是各自为战,对于集体备课含义理解不够。但是现在为了我们为了这种新型的上课模式,大家都在集思广益,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毕竟这种新型的上课模式与以往不同,以前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设计之中,学生的思维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线路走。现在是让学生先学,再讨论,后提问,学生在先学部分中会遇到不少的问题,而且他们也会提出的问题也会让我们老师意想不到,这些都不是我们老师能提前预设好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这种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二)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开始试用“248”模式教学时,觉得很不顺手。一开始上课,我即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接着让学生自学单词课文,不少学生不太习惯,但也尝试着自己去读,去看。结果是让人预想不到,我没有领读单词,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读了。接着到“兵教兵”环节,学生们讨论的很热烈。就连平时不听课的学生也是不是的拿起笔来在课本上画着重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到课堂作业环节时,我让学生默写出单词短语,效果也出奇的好。有因为有了组与组之间分数上的竞争,使得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总之现在的课堂给我的感觉就是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很高。
(三)反思与总结
虽然采用“248”的上课模式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同其他学校的课改一样,我们在实施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九年级目前大量的知识点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学习情绪低落。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摆在我们英语老师面前的难题。我有时对自己运用这种教学法感到渺茫。我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为了寻找答案,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蔡林森校长的 《教学的革命》, 并多次在网上观看杜郎口中学的上课模式,把自己领会到的内容一次次地在课堂里运用,实践,并在每节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希望能找到适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今我坚持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有些细节我做了调整。每一堂复习课都教材为本,整合教材,内容包含词汇、短语、句型,有时还安排作文。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而且每一堂课都以课件展现。在后教部分我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基础差的学生都有机会问基础好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教基础差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这样就能让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们目前每天只有一节英语课,因此在课改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以下问题:
1、最大的问题是“四清”政策不落实,造成许多漏网之鱼。日积月累,漏网的鱼越来越多,有很多时候我也束手无策。把关口一松即不可收拾。
2、后教部分处理不好。每次到教师讲,我都会多讲几句,生怕学生没有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学会。有时候又变成了传统的教学法,不管学生已学会或者不会的知识都讲。教师的多讲就占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或检测部分应从差生开始,差生回答不了,可叫中等生来,如果中等生也回答不了,最后才教优等生。可我怕差生回答不出,浪费时间,往往直接提问中等生和优等生。这样兼顾不到差生。
实施课改以来,我意识到无论我们学习了别人多么先进的教学经验,都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请情况而定。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这些走在课改之路上的老师们谨记:授业虽易,课改不易,且行且积累。那么离我们所期望的课改成果终会渐行渐近。
一、转变教学观念
论采用什么形式的高效课堂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原来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活动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首先在座位的编排上采用了杜郎口中学的分组模式,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两人对学,四人讨论和八人评价的方式,并且按成绩给每组的同学编了1---8号。由成绩最好的1号和2号担任组长与副组长,按照1---8, 2---7,3---5, 4---6的排位原则,实施了“一对一”帮扶方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长和副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学习。这样有了同学的监督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就避免和减少了学生不学习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英语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而不是教师读书学习的活动。教师总是担心自己不讲讲,学生就学不懂,于是整堂课都在讲课本知识。现在在我校的“248”课堂模式是推动下,我们把以上三个学校的课改经验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获取知识。教师少讲了,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原来习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完成作业,结果不少学生懒得去思考,抄袭别人的作业敷衍了事,而今转变为当堂完成作业。当堂做作业有教师的监督,学生不敢再抄袭别人的作业,只能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二、实践与思考
(一)精心备课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都要精心备课。以往我们备课的方式大多数是各自为战,对于集体备课含义理解不够。但是现在为了我们为了这种新型的上课模式,大家都在集思广益,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毕竟这种新型的上课模式与以往不同,以前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设计之中,学生的思维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线路走。现在是让学生先学,再讨论,后提问,学生在先学部分中会遇到不少的问题,而且他们也会提出的问题也会让我们老师意想不到,这些都不是我们老师能提前预设好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这种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二)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开始试用“248”模式教学时,觉得很不顺手。一开始上课,我即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接着让学生自学单词课文,不少学生不太习惯,但也尝试着自己去读,去看。结果是让人预想不到,我没有领读单词,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读了。接着到“兵教兵”环节,学生们讨论的很热烈。就连平时不听课的学生也是不是的拿起笔来在课本上画着重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到课堂作业环节时,我让学生默写出单词短语,效果也出奇的好。有因为有了组与组之间分数上的竞争,使得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总之现在的课堂给我的感觉就是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很高。
(三)反思与总结
虽然采用“248”的上课模式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同其他学校的课改一样,我们在实施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九年级目前大量的知识点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学习情绪低落。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摆在我们英语老师面前的难题。我有时对自己运用这种教学法感到渺茫。我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为了寻找答案,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蔡林森校长的 《教学的革命》, 并多次在网上观看杜郎口中学的上课模式,把自己领会到的内容一次次地在课堂里运用,实践,并在每节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希望能找到适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今我坚持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有些细节我做了调整。每一堂复习课都教材为本,整合教材,内容包含词汇、短语、句型,有时还安排作文。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而且每一堂课都以课件展现。在后教部分我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基础差的学生都有机会问基础好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教基础差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这样就能让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们目前每天只有一节英语课,因此在课改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以下问题:
1、最大的问题是“四清”政策不落实,造成许多漏网之鱼。日积月累,漏网的鱼越来越多,有很多时候我也束手无策。把关口一松即不可收拾。
2、后教部分处理不好。每次到教师讲,我都会多讲几句,生怕学生没有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学会。有时候又变成了传统的教学法,不管学生已学会或者不会的知识都讲。教师的多讲就占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或检测部分应从差生开始,差生回答不了,可叫中等生来,如果中等生也回答不了,最后才教优等生。可我怕差生回答不出,浪费时间,往往直接提问中等生和优等生。这样兼顾不到差生。
实施课改以来,我意识到无论我们学习了别人多么先进的教学经验,都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请情况而定。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这些走在课改之路上的老师们谨记:授业虽易,课改不易,且行且积累。那么离我们所期望的课改成果终会渐行渐近。
- 【发布时间】2015/4/21 9:44:12
- 【点击频次】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