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与能力培养

 

【作者】 陈小娇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新天镇马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亮点,是符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理念的新举措。阅读是人一生之中的重要活动,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意在提倡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个体化感悟,通过启发和引导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化阅读  导与学  能力培养
  阅读是人一生的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不尊重学生自我阅读、自我发现和个性化体验,往往是把教师的理解和现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有知识但缺乏能力”的弊端。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举措,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发展新理念。《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一新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读书氛围,搭建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基础上加以启发引导。要应用新课程单元主题优化教学,形成系统思维,授之于渔,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一、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新教育理念提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笔者认为,要搞好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在分清主次、有所侧重的前提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师的主导性。
  1、 在基本功训练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于“字词句篇”的掌握与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功”。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在生字、生词教学方面,必须要按部就班,严格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进行,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在这方面“解析式教学法”是必须的,定期定量完成作业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不能随便“放权”和放任自流。如果在这方面任由学生“自主学习”,“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就会荒废了基本功的训练,得不偿失了。当然,在“字词句篇”基本功训练方面,也要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不能死教苦学。
  2、在阅读、鉴赏、分析课文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在阅读、鉴赏、分析课文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自己享有阅读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品味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意趣意蕴,欣赏意境之美、角色之美、情景之美。每个学生由于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经历不同,在阅读中所表现的视角和层次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来。对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能用自己的见解或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教师的重点在于启发和引导,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鉴赏与分析方法,而不是灌输给他们现成的结论。对学生个性化理解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或理解不正确的要循循善诱,启发指导,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新奇、探秘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很多都是让小孩子非常感兴趣的新奇之事。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第一位,用文章中的“神奇与美”钩住学生的魂,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把阅读当成“美餐”一样。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善于抓住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体验到一种满足、愉悦的心情。在阅读中得到的知识和愉悦的情绪又会激发他们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意与文本接触,是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借助多媒体复现课文情境,感受形象,加深理解;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表演情境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去正确把握、认真分析、欣赏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使学生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尊重不同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和阅历不同,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体验,面对同一作品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开放、多元、个性化的阅读观,提倡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如在教学《乌塔》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针对“父母爱孩子和允不允许孩子单独出门”这一问题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述说着自己的观点,有时竟争得面红耳赤。下面是一个小组的发言摘录:一个学生说:“和乌塔比,我真是太不幸了,爸爸妈妈从来不让我独自外出,我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永远飞不出他们的手掌心。”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这是爸爸妈妈对你的关心和爱护。我倒觉得乌塔的爸爸妈妈对孩子太不负责任,让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女孩子单独外出,万一出了事,岂不后悔莫及。”、“爱孩子没有错,但应该给孩子自由,我倒认为乌塔的爸爸妈妈做得对,在乌塔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可以一个人独自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的。”、“锻炼孩子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干嘛非要让孩子单独出远门。”……这些见解中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教师并没有轻易地去否定,而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下转第25页)(上接第46页)上,与学生平等对话,摆出自己的观点,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我们不提倡像乌塔那样一个人独自外出,而要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授之以渔,培养能力
  提倡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读出个性,发现和发掘他们的独到之处,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不是为了独出心裁,猎奇、跑偏。要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平等交流意见,从而形成共识,掌握规律。个性化阅读中产生的个性化感悟,就象“盲人摸象”一样,每一个人都只是从事物的一个侧面来强调和分析问题,难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偏颇性错误。尤其是对文章的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分析方面,个别学生往往会轻重倒置、主次颠倒,抓不住文章的主旨,发生一厢情愿或“跑偏”的现象。教师要在学生平等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引导,作总结性的发言,让学生形成共识。要注意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形成共性,在鉴赏、分析、总结作品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功能、结构和表达方法,从而掌握写作规律。小学语文新课程的不同单元安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比如寓言神话、古诗词、经典故事、散文等,教师要根据新课程单元主题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文体知识和写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学以致用,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要鼓励学生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系统知识与方法来鉴赏、分析和评价课外读物。
  • 【发布时间】2015/4/21 10:02:15
  • 【点击频次】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