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课上的文化追思——《我爱故乡的杨梅》观课体会
【关键词】 ;
【正文】 有幸听了韩春梅老师到我校执教的示范课《我爱故乡的杨梅》。淡雅如茉莉,真水总无香,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
韩老师的课堂,没有纷繁芜杂的教学课件,没有喧宾夺主的道德教育,更没有漫天飞舞的喝彩之声。整堂课,朴实无华,润物无声,这也是韩老师课堂的一贯风格。请恕我不再赘述整个课堂实录,因为韩老师的课堂在无痕之处彰显功力,精彩之处俯拾皆是。
关键词一:人性的自然
纯真
上课伊始,韩老师并没有急着开讲,而是先与孩子们进行了课前的交流。我们注意到这种交流不是简单的谈天说地拉近距离,而是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韩老师时而静静地巡视学生的自学,时而与学生谈笑风生,时而与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既有大将风度,又不失童性的天真。语文教学艺术大师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当了一辈子老师,终于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我想,韩老师的状态,也正像于老师说的那样,处处散发着人类的天性。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顺其自然。听课者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的一种享受。
简约
“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王道。课后,我又重新浏览了韩老师的教学课件。在课文分析方面,居然只有简短的四张幻灯片。而每一张,又归纳为一个关键词,分别是“生机勃勃、相貌奇异、色泽诱人、鲜美爽口”。新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课堂上应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这四个成语,无疑是新课标的最佳解读。简约,其实就是人类的天性。语文课并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复杂。化繁为简、剥茧抽丝、把厚书读薄,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这种能力,这就是语文课堂送给学生的终身礼物。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
生成
我们不止一次地说“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有的学校甚至将这些理念作为考试题目来检测老师。诚然,理念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是最终的目的却是理念的内化。而韩老师对于导学单的娴熟运用,已经让“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融于师生的血脉,融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韩老师那并不伟岸的身躯,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居然处处都是教学的智慧。
独学、对学、群学、指导,四个步骤由浅入深、渐入佳境。这种课堂形式,不正式符合学生的天性吗?最精彩的一节,当属韩老师引读课文的时候。看到韩老师那喜色溢于言表的脸,那夸张、喜悦的表情,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串串喜人的杨梅正挂在我的眼前。原来,在我眼中“高大上”的韩老师,也是性情中人,并且这种天然性情直接引领了学生的情感。正是在这种教学形式的引领下,韩老师的课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精彩生成一个接着一个,目不暇接。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们的意料。下课铃响,许多学生依然意犹未尽。
关键词二:课堂的回归
最近一段时间,我静心拜读了韩老师的新书《构建小语好课堂》。在一次教研会上,我提到不要总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韩老师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家。其实这个说法不是我的原创,而是临淄区小语界对韩老师的一致评价。韩老师的《构建小语好课堂》中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是真正的语文课。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堪重负。一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不休,一边是课堂上种种华而不实的演绎作秀。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变成了艺术课。而韩老师的这节《我爱故乡的杨梅》却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那么怎么教才叫简简单单地教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教学生学。在刚才的教学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始终是处在配角的位置,四个环节中,有三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后的讲座中,韩老师也用体验师培训的方式让我们切身感受了小组合作的实际作用。这节课解开了我近一年来的困惑:“语文的以读为本如何与小组合作有效结合”,可以说茅塞顿开。我们没有必要将这两种教学形式想象地势同水火,也没有必要因为孩子年龄太小而一味排斥。韩老师的课堂,已经将最佳答案呈献给了我们。
为了引导学生读,韩老师可以说不遗余力。为了训练学生写,韩老师更是煞费苦心。当韩老师将一篇学生习作《我爱故乡的西瓜》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觉得,回归让我们更省力,回归让我们更能体验语文的快乐,回归让我们收获语文的硕果。
关键词三:文化的追思
韩老师的这节课除了课堂本身带给我的思考,令我震撼并且将会终身难忘的是韩老师对文化的解读。
课堂进行到35分钟左右,韩老师出示了三首与杨梅有关的诗:李白的《梁园吟》、方岳的《咏杨梅诗》、杨万里的《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诗作倒在其次,倒是韩老师的一番话荡起我心中的层层涟漪。“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到浙江仙居的杨梅果园,一边品尝着杨梅,一边吟诵着这几首诗,那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简单的几句话,勾起了我们语文课的文化追思。
看了韩老师的游记,也想到了我的些许经历。阅历浅薄的我,也曾到过几处文化圣地。北戴河,想到的是曹操和毛泽东的诗作,去少林寺想到则是乾隆帝的那首《少林寺作》。爬过三次泰山,越爬越想爬。别人是看景,我是在领略满山的文化。站在泰山极顶,便是站在了中华文化的巅峰。俯视寰宇,再也没有这么大的一本教科书供我阅读,这种感觉便是对文化的敬畏!在曲阜孔庙,身为“教书匠”的我,若不是民族信仰不同,真想在大成殿里给至圣先师叩首。多年来的“附庸风雅”的我甚至养成了每到名胜也有作诗的习惯。置身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不仅是在领略风景之美,我更多的是想到自己已经置身于中华文化最浓郁的一方天地之中,文化景物不胜枚举。小小的三潭印月,无非是苏轼当年为了保护藕农设置的一块类似于“水深危险”的警示牌,却也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印记。抬头可见净慈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句犹如还在耳旁。除了净慈寺还有什么?有!济公出家的灵隐寺、鲁智深坐化的六和寺、弘一大师圆寂的虎跑寺。有断桥、长桥、西泠桥,有武松墓、岳王庙、于谦祠、秋瑾祠,有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船游西湖,随着导游的解说,我看到了涌金门,意外的邂逅让我禁不住激动地大呼:“这就是《水浒传》中张顺魂归涌金门的所在!”虽是小说情节,却让我一阵狂喜,满船的游客投来或诧异或赞许的目光,倒是儿子的一句话让满船的人又笑了起来:“我爸爸是语文老师!”我很骄傲。这种骄傲,正是文化带给我的。
文化的追思,文化的传承,正是我们语文课堂应该传承给学生的。而这种传承,将会影响到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韩老师的课堂,没有纷繁芜杂的教学课件,没有喧宾夺主的道德教育,更没有漫天飞舞的喝彩之声。整堂课,朴实无华,润物无声,这也是韩老师课堂的一贯风格。请恕我不再赘述整个课堂实录,因为韩老师的课堂在无痕之处彰显功力,精彩之处俯拾皆是。
关键词一:人性的自然
纯真
上课伊始,韩老师并没有急着开讲,而是先与孩子们进行了课前的交流。我们注意到这种交流不是简单的谈天说地拉近距离,而是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韩老师时而静静地巡视学生的自学,时而与学生谈笑风生,时而与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既有大将风度,又不失童性的天真。语文教学艺术大师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当了一辈子老师,终于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我想,韩老师的状态,也正像于老师说的那样,处处散发着人类的天性。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顺其自然。听课者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的一种享受。
简约
“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王道。课后,我又重新浏览了韩老师的教学课件。在课文分析方面,居然只有简短的四张幻灯片。而每一张,又归纳为一个关键词,分别是“生机勃勃、相貌奇异、色泽诱人、鲜美爽口”。新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课堂上应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这四个成语,无疑是新课标的最佳解读。简约,其实就是人类的天性。语文课并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复杂。化繁为简、剥茧抽丝、把厚书读薄,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这种能力,这就是语文课堂送给学生的终身礼物。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
生成
我们不止一次地说“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有的学校甚至将这些理念作为考试题目来检测老师。诚然,理念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是最终的目的却是理念的内化。而韩老师对于导学单的娴熟运用,已经让“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融于师生的血脉,融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韩老师那并不伟岸的身躯,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居然处处都是教学的智慧。
独学、对学、群学、指导,四个步骤由浅入深、渐入佳境。这种课堂形式,不正式符合学生的天性吗?最精彩的一节,当属韩老师引读课文的时候。看到韩老师那喜色溢于言表的脸,那夸张、喜悦的表情,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串串喜人的杨梅正挂在我的眼前。原来,在我眼中“高大上”的韩老师,也是性情中人,并且这种天然性情直接引领了学生的情感。正是在这种教学形式的引领下,韩老师的课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精彩生成一个接着一个,目不暇接。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们的意料。下课铃响,许多学生依然意犹未尽。
关键词二:课堂的回归
最近一段时间,我静心拜读了韩老师的新书《构建小语好课堂》。在一次教研会上,我提到不要总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韩老师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家。其实这个说法不是我的原创,而是临淄区小语界对韩老师的一致评价。韩老师的《构建小语好课堂》中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是真正的语文课。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堪重负。一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不休,一边是课堂上种种华而不实的演绎作秀。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变成了艺术课。而韩老师的这节《我爱故乡的杨梅》却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那么怎么教才叫简简单单地教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教学生学。在刚才的教学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始终是处在配角的位置,四个环节中,有三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后的讲座中,韩老师也用体验师培训的方式让我们切身感受了小组合作的实际作用。这节课解开了我近一年来的困惑:“语文的以读为本如何与小组合作有效结合”,可以说茅塞顿开。我们没有必要将这两种教学形式想象地势同水火,也没有必要因为孩子年龄太小而一味排斥。韩老师的课堂,已经将最佳答案呈献给了我们。
为了引导学生读,韩老师可以说不遗余力。为了训练学生写,韩老师更是煞费苦心。当韩老师将一篇学生习作《我爱故乡的西瓜》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觉得,回归让我们更省力,回归让我们更能体验语文的快乐,回归让我们收获语文的硕果。
关键词三:文化的追思
韩老师的这节课除了课堂本身带给我的思考,令我震撼并且将会终身难忘的是韩老师对文化的解读。
课堂进行到35分钟左右,韩老师出示了三首与杨梅有关的诗:李白的《梁园吟》、方岳的《咏杨梅诗》、杨万里的《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诗作倒在其次,倒是韩老师的一番话荡起我心中的层层涟漪。“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到浙江仙居的杨梅果园,一边品尝着杨梅,一边吟诵着这几首诗,那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简单的几句话,勾起了我们语文课的文化追思。
看了韩老师的游记,也想到了我的些许经历。阅历浅薄的我,也曾到过几处文化圣地。北戴河,想到的是曹操和毛泽东的诗作,去少林寺想到则是乾隆帝的那首《少林寺作》。爬过三次泰山,越爬越想爬。别人是看景,我是在领略满山的文化。站在泰山极顶,便是站在了中华文化的巅峰。俯视寰宇,再也没有这么大的一本教科书供我阅读,这种感觉便是对文化的敬畏!在曲阜孔庙,身为“教书匠”的我,若不是民族信仰不同,真想在大成殿里给至圣先师叩首。多年来的“附庸风雅”的我甚至养成了每到名胜也有作诗的习惯。置身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不仅是在领略风景之美,我更多的是想到自己已经置身于中华文化最浓郁的一方天地之中,文化景物不胜枚举。小小的三潭印月,无非是苏轼当年为了保护藕农设置的一块类似于“水深危险”的警示牌,却也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印记。抬头可见净慈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句犹如还在耳旁。除了净慈寺还有什么?有!济公出家的灵隐寺、鲁智深坐化的六和寺、弘一大师圆寂的虎跑寺。有断桥、长桥、西泠桥,有武松墓、岳王庙、于谦祠、秋瑾祠,有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船游西湖,随着导游的解说,我看到了涌金门,意外的邂逅让我禁不住激动地大呼:“这就是《水浒传》中张顺魂归涌金门的所在!”虽是小说情节,却让我一阵狂喜,满船的游客投来或诧异或赞许的目光,倒是儿子的一句话让满船的人又笑了起来:“我爸爸是语文老师!”我很骄傲。这种骄傲,正是文化带给我的。
文化的追思,文化的传承,正是我们语文课堂应该传承给学生的。而这种传承,将会影响到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 【发布时间】2015/4/21 10:06:12
- 【点击频次】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