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调查
【关键词】 ;
【正文】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进行的有意的伤害,这也包括语言伤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期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和言语性攻击。每一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都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这个形成原因是个人在一定环境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个案的研究是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从尽可能多地角度具体分析其行为的形成原因,找到预防、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办法。因此,我们采用了个案观察来初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现将其总结如下:
确立调查目标:
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分析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帮助幼儿减少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家长、教师、社会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帮助了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
调查时间:2014年3月—2014年4月
调查方法及内容:对牛场幼儿园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进行观察并做了记录。
1、个案法 对单独的一个幼儿在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攻击性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通过了解,我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
1 散乱的,无目的的乱发脾气
2 争夺玩具,咬人,踢打同伴
3 自残行为
4 对年轻老师的欺负,不听从指导
其中,可能原因有:报复还击;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纠纷;或许他人的物品;争夺空间等。
影响攻击的因素很多,在这里针对外部因素的直接导致攻击外部因素以及对攻击有影响的背景因素进行分析。
一 直接外因。
1 挫折 :比如,有段时间中(2)班李雨受冷落,轻视,情绪易激动,喜欢惹是生非来吸引同伴和老师的注意,对同伴进行攻击。这是孩子吸引旁人注意的方法。
2 挑衅 李雨是个调皮的孩子,犯错误时,难勉会受到同伴的轻视或瞧不起,而伤害自尊.
二 背景因素
案例背景: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受到挫折时,由愤怒情绪表现出来的用言语或身体向一定对象惊醒攻击的行为。出现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频繁出现、强度增大,将会影响幼儿以后的性格发展,甚至有可能会导致青年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的生活模式。
案例实录:如刘松小朋友是小班的幼儿,父母外出打工,是个留守儿童,他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但是刘松任性、脾气暴躁、好“武力”解决问题。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幼儿都很认真的用积塑、花片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刘松跑到肖俊杰小朋友的玩具堆里去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这时,肖俊杰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可刘松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这时,肖俊杰一把抓住刘松的衣服,刘松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肖俊杰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也围了过来,想看看发生什么事。像这样的“问题”,刘松发生过许多次。以至于老师提到他就头痛,小朋友呢?则是不停地告他的状。刘松的确是一个“问题儿童”——任性、好强、喜欢攻击别人……?
面对这个问题,我园老师进行情况分析: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刘松的生活情况:刘松的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所以刘松便交由外公外婆抚养,虽然外公和外婆都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他摔坏了东西外公外婆不但不会批评他,而且还会夸他"力气大"。他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外公外婆就踩踩门说:“都是门坎不好,让宝宝摔跤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他一种错误的意识:什么事情都是别人不好,没有自己不好的。所以上幼儿园后当他遇到事情时,只会想着怪别人,攻击别人。就是由于子凯外公外婆对他的过分溺爱、纵容,才导致子凯粗暴、反叛、攻击别人的性格。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几点如何矫正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措施一:及时表扬,培养良好的情绪。
在传统教育方式里,孩子攻击他人,我们一般会严厉地训斥,处于对成人的惧怕,可能会暂时压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训斥往往会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忍不住内心的压抑,便会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报复性攻击行为。教师及时奖励、鼓励幼儿好的言行,并引导、教会幼儿如何去做非常重要。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和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温馨美好,体验分享的快乐,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分享活动,让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愉快的游戏后小朋友围坐在桌子跟前一起吃东西,有的喝牛奶,有的喝果汁,有的小朋友喝水,这时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和老师,让大家一起分享。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些平时娇气、小气、霸道的样子看不到了,小朋友们都会显得大方、友好,也学会了团结、互助。
措施二:换位思考,防止攻击性。
近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培养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是有效地降低攻击性的有利因素。教师帮助幼儿想象受伤害者的情感,用换位角色的感受方式,在假设的情景中让攻击性幼儿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进行移情换位,设身处地地体验受害者的感觉和心情,从而在同情受害者的基础上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措施三: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教育是一种整体教育,而幼儿园的教育时间和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家庭和幼儿园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不断的进步,更好地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个性,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观察法 观察部分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搜集特定情况下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及时掌握幼儿的情况。
通过我园出现的种种攻击性行为的案例,我们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并组织老师了解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进行问卷调查,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确立调查目标:
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分析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帮助幼儿减少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家长、教师、社会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帮助了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
调查时间:2014年3月—2014年4月
调查方法及内容:对牛场幼儿园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进行观察并做了记录。
1、个案法 对单独的一个幼儿在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攻击性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通过了解,我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
1 散乱的,无目的的乱发脾气
2 争夺玩具,咬人,踢打同伴
3 自残行为
4 对年轻老师的欺负,不听从指导
其中,可能原因有:报复还击;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纠纷;或许他人的物品;争夺空间等。
影响攻击的因素很多,在这里针对外部因素的直接导致攻击外部因素以及对攻击有影响的背景因素进行分析。
一 直接外因。
1 挫折 :比如,有段时间中(2)班李雨受冷落,轻视,情绪易激动,喜欢惹是生非来吸引同伴和老师的注意,对同伴进行攻击。这是孩子吸引旁人注意的方法。
2 挑衅 李雨是个调皮的孩子,犯错误时,难勉会受到同伴的轻视或瞧不起,而伤害自尊.
二 背景因素
案例背景: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受到挫折时,由愤怒情绪表现出来的用言语或身体向一定对象惊醒攻击的行为。出现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频繁出现、强度增大,将会影响幼儿以后的性格发展,甚至有可能会导致青年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的生活模式。
案例实录:如刘松小朋友是小班的幼儿,父母外出打工,是个留守儿童,他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但是刘松任性、脾气暴躁、好“武力”解决问题。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幼儿都很认真的用积塑、花片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刘松跑到肖俊杰小朋友的玩具堆里去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这时,肖俊杰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可刘松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这时,肖俊杰一把抓住刘松的衣服,刘松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肖俊杰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也围了过来,想看看发生什么事。像这样的“问题”,刘松发生过许多次。以至于老师提到他就头痛,小朋友呢?则是不停地告他的状。刘松的确是一个“问题儿童”——任性、好强、喜欢攻击别人……?
面对这个问题,我园老师进行情况分析: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刘松的生活情况:刘松的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所以刘松便交由外公外婆抚养,虽然外公和外婆都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他摔坏了东西外公外婆不但不会批评他,而且还会夸他"力气大"。他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外公外婆就踩踩门说:“都是门坎不好,让宝宝摔跤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他一种错误的意识:什么事情都是别人不好,没有自己不好的。所以上幼儿园后当他遇到事情时,只会想着怪别人,攻击别人。就是由于子凯外公外婆对他的过分溺爱、纵容,才导致子凯粗暴、反叛、攻击别人的性格。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几点如何矫正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措施一:及时表扬,培养良好的情绪。
在传统教育方式里,孩子攻击他人,我们一般会严厉地训斥,处于对成人的惧怕,可能会暂时压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训斥往往会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忍不住内心的压抑,便会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报复性攻击行为。教师及时奖励、鼓励幼儿好的言行,并引导、教会幼儿如何去做非常重要。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和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温馨美好,体验分享的快乐,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分享活动,让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愉快的游戏后小朋友围坐在桌子跟前一起吃东西,有的喝牛奶,有的喝果汁,有的小朋友喝水,这时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和老师,让大家一起分享。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些平时娇气、小气、霸道的样子看不到了,小朋友们都会显得大方、友好,也学会了团结、互助。
措施二:换位思考,防止攻击性。
近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培养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是有效地降低攻击性的有利因素。教师帮助幼儿想象受伤害者的情感,用换位角色的感受方式,在假设的情景中让攻击性幼儿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进行移情换位,设身处地地体验受害者的感觉和心情,从而在同情受害者的基础上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措施三: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教育是一种整体教育,而幼儿园的教育时间和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家庭和幼儿园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不断的进步,更好地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个性,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观察法 观察部分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搜集特定情况下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及时掌握幼儿的情况。
通过我园出现的种种攻击性行为的案例,我们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并组织老师了解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进行问卷调查,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5/4/21 10:08:31
- 【点击频次】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