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网络资源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利用初探
【关键词】 ;
【正文】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新天地。而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实际上,因特网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
一、创设网络环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通过人机交互、网络信息共享、学习信息作品的展示等,加强了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有帮助。我们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设计师生共同网上搜索、共同交流体验的环节,旨在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共处一种愉快状态。学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只有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参与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课堂只是学生广泛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点,除了课堂学习,我们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网上学习。
二、依托网络平台,加快音乐艺术课程开发。
根据课改总体要求,我们以音乐课程为突破口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优势加快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建有特色的音乐拓展型校本课程。
《舞蹈、戏剧欣赏》:现在我们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只有歌曲或乐曲的欣赏,学生缺少对中外舞蹈、戏剧的了解。我们通过校园网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舞蹈,
《游戏天地》:我们让学生在电脑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愉快地学习音乐。游戏天地带给孩子们的是自信、勇敢和智慧。
《音乐大师》:在拓展型课程中,我们让中高年级学生尝试电脑作曲。
《音乐家故事及作品介绍》:目前,国内的音乐欣赏教学注重对作品的欣赏和介绍,国外的教学则注重对音乐家及其作品风格的介绍。
总之,在创建音乐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以音乐文化为主干,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与时代性,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观,达到传承民族文化,拓宽艺术视野的目的。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崇尚一种全面、整体的生存方式。人们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艺术化生存”将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应具有的一种生存状态。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如何培养在网络世界里搜索、整理、判断信息的能力是个全新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网络,自己选择探索的方式,自己决定探索的内容,自己评价探索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浓缩世界音乐艺术的博览会,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情。激发学生不断接受艺术审美教育的欲望使学生将艺术学习看成是自己获得积极的、愉悦的学习体验的必然需要。
其次,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艺术是跨文化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化宝藏,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在《走进网络天地,领略民族文化》系列教学中,我们以民歌、器乐、舞蹈为主线,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体验中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包括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与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利用网络拉近地域距离,展示艺术魅力。
最后,还要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如,怎样搜索资料、关键词是什么、怎样概括搜索到的有关资料等。与合作学习相同上网学习的学习方法可以延续和渗透到各门学科,使学生终生受益。义务教育阶段正是为人们更好地实现终生音乐审美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理解、学会表现、学会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终生性的全民音乐审美教育成为现实。
四、教师积极参与,实现自我突破。
新课程改革方案将逐步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格局,力求既学好教材又超越教材;既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既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真正推进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契合互动,才能确保适应新课程方案改革带来的挑战。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可通过广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艺术化的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与表现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结构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两者相辅相成,在多大程度上开发好网络资源,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理念;反之,在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教师的涵养又得到了提高,观念也得到优化。所以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始终用教师自身的突破来带动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因势利导,扬利除弊。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知识库,在网络里可以得到很多东西。所以在这里实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科学交叉,是最容易的事情。艺术教学如果借助网络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同一种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把音乐学科和美术学科适当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教学气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环境融合在一起,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大大改变艺术课程资源面貌,推动艺术教学方法的改革。艺术教学也可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带来的有利条件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的特征。网络技术的运用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开放,艺术课程不可能仅以手中的教科书为唯一学习材料,而是在教学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知识的拓展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但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需要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正确“导航”。如:利用网络了解各类艺术文化,运用音像资料自学歌(乐)曲,利用电脑制作歌(乐)曲等,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并符合教材基本要求,他都可以自学,并在课堂上通过生生互动形式进行交流性学习。
总之,在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构建音乐艺术教育新平台上我们努力切实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诚然,基于网络的艺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有待社会各界与教育同行们齐心协力共同探讨。
一、创设网络环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通过人机交互、网络信息共享、学习信息作品的展示等,加强了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有帮助。我们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设计师生共同网上搜索、共同交流体验的环节,旨在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共处一种愉快状态。学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只有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参与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课堂只是学生广泛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点,除了课堂学习,我们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网上学习。
二、依托网络平台,加快音乐艺术课程开发。
根据课改总体要求,我们以音乐课程为突破口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优势加快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建有特色的音乐拓展型校本课程。
《舞蹈、戏剧欣赏》:现在我们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只有歌曲或乐曲的欣赏,学生缺少对中外舞蹈、戏剧的了解。我们通过校园网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舞蹈,
《游戏天地》:我们让学生在电脑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愉快地学习音乐。游戏天地带给孩子们的是自信、勇敢和智慧。
《音乐大师》:在拓展型课程中,我们让中高年级学生尝试电脑作曲。
《音乐家故事及作品介绍》:目前,国内的音乐欣赏教学注重对作品的欣赏和介绍,国外的教学则注重对音乐家及其作品风格的介绍。
总之,在创建音乐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以音乐文化为主干,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与时代性,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观,达到传承民族文化,拓宽艺术视野的目的。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崇尚一种全面、整体的生存方式。人们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艺术化生存”将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应具有的一种生存状态。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如何培养在网络世界里搜索、整理、判断信息的能力是个全新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网络,自己选择探索的方式,自己决定探索的内容,自己评价探索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浓缩世界音乐艺术的博览会,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情。激发学生不断接受艺术审美教育的欲望使学生将艺术学习看成是自己获得积极的、愉悦的学习体验的必然需要。
其次,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艺术是跨文化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化宝藏,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在《走进网络天地,领略民族文化》系列教学中,我们以民歌、器乐、舞蹈为主线,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体验中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包括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与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利用网络拉近地域距离,展示艺术魅力。
最后,还要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如,怎样搜索资料、关键词是什么、怎样概括搜索到的有关资料等。与合作学习相同上网学习的学习方法可以延续和渗透到各门学科,使学生终生受益。义务教育阶段正是为人们更好地实现终生音乐审美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理解、学会表现、学会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终生性的全民音乐审美教育成为现实。
四、教师积极参与,实现自我突破。
新课程改革方案将逐步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格局,力求既学好教材又超越教材;既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既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真正推进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契合互动,才能确保适应新课程方案改革带来的挑战。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可通过广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艺术化的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与表现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结构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两者相辅相成,在多大程度上开发好网络资源,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理念;反之,在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教师的涵养又得到了提高,观念也得到优化。所以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始终用教师自身的突破来带动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因势利导,扬利除弊。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知识库,在网络里可以得到很多东西。所以在这里实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科学交叉,是最容易的事情。艺术教学如果借助网络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同一种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把音乐学科和美术学科适当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教学气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环境融合在一起,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大大改变艺术课程资源面貌,推动艺术教学方法的改革。艺术教学也可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带来的有利条件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的特征。网络技术的运用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开放,艺术课程不可能仅以手中的教科书为唯一学习材料,而是在教学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知识的拓展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但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需要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正确“导航”。如:利用网络了解各类艺术文化,运用音像资料自学歌(乐)曲,利用电脑制作歌(乐)曲等,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并符合教材基本要求,他都可以自学,并在课堂上通过生生互动形式进行交流性学习。
总之,在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构建音乐艺术教育新平台上我们努力切实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诚然,基于网络的艺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有待社会各界与教育同行们齐心协力共同探讨。
- 【发布时间】2015/4/21 10:16:56
- 【点击频次】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