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作者】 张宝凤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一种自觉意识,并且能动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下面就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看法:
  一、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中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在“4的认识”教学时,设计了“游动物园”的游戏,在投影中出示园中各种动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他们回答:谁能从这些动物中找出“4”?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分组议论后积极举手回答,先后把属于数量“4”的内容找了出来,如:老虎、熊猫、大象有4只脚;2头大象共有4只耳朵、4只眼睛等;树上和地上共4只猴子。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使学生的观察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掌握学生心理,促使学生探索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一个灵活多变、艺术性较强的活动过程。课堂上,教师既要教好,学生又要学好。教师熟透了教材,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在讲课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注意,这种注意要凝集在兴趣之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时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1(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四、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也就是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五、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优等生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个别后进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小组长轮换制、小组发言代表轮换制等教学制度,鼓励后进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例如,我在上《线段性质》一课时,让学生举一些线段性质运用的实例,我发现有些学困生发言非常积极举的例子也别出心裁。这时,如果这些学生能及时地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也将更有信心了。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 【发布时间】2015/4/21 10:20:06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