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精钻细研生物考纲 厉兵秣马备战高考
【关键词】 ;
【正文】 作为具有高考指南作用的《考试大纲》,明确了考试性质,框定了考试范围,指明了考试形式,给出了试卷结构,列举了题型示例。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主要是“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两大部分。下面着重考纲中提出的4项能力要求,联系高三备考复习的实际,选用最新的、较为合适的题例,试作简要的解读,期望给奋战在高考一线的学子,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能力要求”是《考试大纲》中最核心的内容,它引领着高考的主流方向。《考试大纲》在具体阐述这4项能力要求时,将其明确地细化并界定成为10个层次分明的条目。
一.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在高考试题的权重中,一般占60%左右。该项能力要求又细分为既是递进关系又是包含关系的3个层次。可具体表述为:(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理解能力的第一层次是侧重知识要点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不但能概括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其中“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主线。落脚在平常的高考复习中,就是要通过对高考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进行一个有步骤、有层次地熟悉,构建高考必备的知识体系。
理解能力的第二层次,则侧重学习的基本技能的考查。它要求考生能运用文字、绘图(柱形图、折线图等)、图解(如遗传图解)等形式,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内容。
理解能力的第三层次,是从更高一个层面上,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或得出结论。理解能力中的3个层次要求之间的关系既有递进性,又明确体现包含性。也就是说,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题目,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把握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高考生物学科中的专项能力要求,是对“倡导探究性学习”等课程理念考查的具体落实。该项能力可细化成下述4个层次:(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作为第(1)层次的实验能力要求,其目的是引导考生通过教材的有序回归,注重对每一个实验操作的亲身经历,理解和记住这19个实验的基本内容。这主要包括: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器材的选择、作用和使用方法,设计实验的思路和实验步骤的程序,以及实验数据的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等等。
实验与探究能力的第(2)层次较之第(1)层次来说,则有了明显提高。它要求考生能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等具体学习活动中去提炼、归纳出一些共同的实验与探究的思想。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的基本原则(设立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二是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取材分组编号、单一变量处理、适宜条件培养、观察预测解释)。在通过对新的情境材料或源于课本中经典实验内容的变式实验分析中,重点考查考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怎样考虑实验步骤,对实验现象和结果怎样进行预测、解释、分析和处理等。
第(3)层次是“实验与探究”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探究能力,在高考中主要指的是对未知答案或不确定答案的问题进行探究,借用实验操作、调查等多种方式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在高考试题命制中,第(3)层次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常常与第(4)层次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联系在一起,作为最高层次的实验能力要求,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实验方法的综合运用。考生审题时,要对题中已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判断,在自己头脑里比较清醒地呈现出一个求解该题需要的较为完整、正确的实验方案轮廓,然后与试题提供的方案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恰当地修改。
考虑到全国大范围的学校生物学科的教学现状和更多考生的学习现状,这类试题在能力要求的考查上,虽然有它灵活多样、注重思考和分析的特点,但因命制和求解的难度都较大,试题的区分度也不易体现,因此在试卷中出现的机会并不多见。由此,考生在高考复习中,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认知,应重点放在(1)、(2)两个层次内容的把握上。
三.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高考生物学中一种灵活变式的能力要求。该项能力要求具体分成了下面的两个层次:(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第(1)层次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主要以各种图表(模式图、示意图、装置图、曲线图和数据表格等)形式提供相关生物学信息。而第(2)层次中所说的生物学新进展一般是指,全社会关注的、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的重大热点问题。高考命题常以这些材料作背景,其最终仍然是落脚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四.综合运用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是《考试大纲》中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在高考中试题难度也最大。具体可解读成: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该项能力要求是考查考生能否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更明确地说,该项能力要求更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能灵活、变通应用在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等能力的考查,它涵盖了前面所述的各项能力要求。在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该项能力考查的知识支撑主要是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种群和群落等主干内容,并常以图表数据、实验研究结果等新情境材料命制成非选择题。
从上面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深刻领会《考试大纲》中4项能力要求的精髓和实质,将其贯穿在整个高考复习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考试单元或知识板块或知识考点上,从而取得参与高考竞争的主动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在高考试题的权重中,一般占60%左右。该项能力要求又细分为既是递进关系又是包含关系的3个层次。可具体表述为:(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理解能力的第一层次是侧重知识要点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不但能概括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其中“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主线。落脚在平常的高考复习中,就是要通过对高考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进行一个有步骤、有层次地熟悉,构建高考必备的知识体系。
理解能力的第二层次,则侧重学习的基本技能的考查。它要求考生能运用文字、绘图(柱形图、折线图等)、图解(如遗传图解)等形式,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内容。
理解能力的第三层次,是从更高一个层面上,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或得出结论。理解能力中的3个层次要求之间的关系既有递进性,又明确体现包含性。也就是说,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题目,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把握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高考生物学科中的专项能力要求,是对“倡导探究性学习”等课程理念考查的具体落实。该项能力可细化成下述4个层次:(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作为第(1)层次的实验能力要求,其目的是引导考生通过教材的有序回归,注重对每一个实验操作的亲身经历,理解和记住这19个实验的基本内容。这主要包括: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器材的选择、作用和使用方法,设计实验的思路和实验步骤的程序,以及实验数据的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等等。
实验与探究能力的第(2)层次较之第(1)层次来说,则有了明显提高。它要求考生能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等具体学习活动中去提炼、归纳出一些共同的实验与探究的思想。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的基本原则(设立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二是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取材分组编号、单一变量处理、适宜条件培养、观察预测解释)。在通过对新的情境材料或源于课本中经典实验内容的变式实验分析中,重点考查考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怎样考虑实验步骤,对实验现象和结果怎样进行预测、解释、分析和处理等。
第(3)层次是“实验与探究”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探究能力,在高考中主要指的是对未知答案或不确定答案的问题进行探究,借用实验操作、调查等多种方式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在高考试题命制中,第(3)层次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常常与第(4)层次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联系在一起,作为最高层次的实验能力要求,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实验方法的综合运用。考生审题时,要对题中已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判断,在自己头脑里比较清醒地呈现出一个求解该题需要的较为完整、正确的实验方案轮廓,然后与试题提供的方案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恰当地修改。
考虑到全国大范围的学校生物学科的教学现状和更多考生的学习现状,这类试题在能力要求的考查上,虽然有它灵活多样、注重思考和分析的特点,但因命制和求解的难度都较大,试题的区分度也不易体现,因此在试卷中出现的机会并不多见。由此,考生在高考复习中,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认知,应重点放在(1)、(2)两个层次内容的把握上。
三.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高考生物学中一种灵活变式的能力要求。该项能力要求具体分成了下面的两个层次:(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第(1)层次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主要以各种图表(模式图、示意图、装置图、曲线图和数据表格等)形式提供相关生物学信息。而第(2)层次中所说的生物学新进展一般是指,全社会关注的、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的重大热点问题。高考命题常以这些材料作背景,其最终仍然是落脚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四.综合运用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是《考试大纲》中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在高考中试题难度也最大。具体可解读成: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该项能力要求是考查考生能否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更明确地说,该项能力要求更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能灵活、变通应用在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等能力的考查,它涵盖了前面所述的各项能力要求。在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该项能力考查的知识支撑主要是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种群和群落等主干内容,并常以图表数据、实验研究结果等新情境材料命制成非选择题。
从上面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深刻领会《考试大纲》中4项能力要求的精髓和实质,将其贯穿在整个高考复习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考试单元或知识板块或知识考点上,从而取得参与高考竞争的主动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发布时间】2015/4/21 10:31:17
- 【点击频次】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