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课堂练习是学生内化知识、形成技能的必备实践。传统因采取随手拈来的“题海”练习,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伤了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精心设计,创新实践,运用少而精的针对性练习来实现课堂教学预设初衷,达到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和作业欲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练习 设计 创新
课堂练习是一堂完整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内化知识、形成技能的必备实践。但由于个别教师对此不重视,信手从题库里拈来题目让学生课堂练习,显然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达不到教学预设的初衷,甚至还无法让本堂课认真学习的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这样的作法,实践多次证明其效果是不理想的,我们应精心设计,创新实践,才能预设出科学的、合乎学生发展的课堂练习来。
由于目的不同,课堂练习在一堂课中的位置也有差异,新授课中的课堂练习紧接着新知教学,着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练习课、复习课中的课堂练习位于知识的归类、整理之后,主要是帮助学生内化技能,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正是这种目的使然,我们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也应有区别,不能“随手拈来”,要针对课堂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做针对性设计,才能达到预设目的。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设计课堂练习。
一、针对重点知识设计梯度练习
重点知识是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但由于多种原因,新课教学时学生没有很好理解,更不能正确运用,我们有必要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体会知识的形成与建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我们既要有量的把握,又要有质的要求,基本练习题型让大多数学生做,综合运用和富有思考性的提高题型让中等学生和优生做。这样,既体现了分层教学,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新理念,又能让各个学力层次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找到学习乐趣。对于重点知识,我们可以寓于各个题型,做到多层次,小梯度,由简到繁,难易适宜,缩小知识间跨度,循序渐进,让学生思维拾阶而上。
二、针对常见错误设计预防练习
常见错误不是同一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而是不同学生实践同样题型容易出现的相同错误。不同班的学生出现,不同届的学生遇到类似题型也出现。出现这种“怪现象”,不是教师教不到位,而是知识的逻辑性太强,或受迁移影响,前后知识易混淆、易干扰。在教学这类知识时,我们要充分运用自身教学经验,预防错误的发生,针对易错知识预见到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教学时就有针对性地指出并加以强调,再在练习中设计出预防练习题型,以防患于未然,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在教学一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题时,已知方程x2+3x+1=0的两个根为m,n,求m2+ n2的值。解:因为Δ=32-4×1×1=5>0,所以m≠n。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m+n=-3,mn=1。所以m2+ n2 =7。解答时很多学生审题马虎,不仔细,容易忽视隐含条件“m<0且n<0”,得出了错误结果。在设计这类练习时,我们要在新授前一定反复强调,要求学生注重分析和挖掘,多多审视题目。
三、针对易混知识设计对比练习
初中数学有很多形似而质异的定理、公式、概念、法则等知识,这些知识如果我们认识不清、或一知半解,掌握不牢就容易混淆,出现错误。为了防止这类错误出现,教学时,我们应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分清定理、公式、概念、法则等知识的本质属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从属关系,并在练习中针对易混知识设计对比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来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在比较中抓住事物本质,深化认识,获得理性知识。例如在教学“菱形”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矩形与菱形的关系,我们可做这样的对比练习设计。①任一矩形都是菱形吗?②任一菱形都是矩形吗?③是否存在是菱形的矩形?④是否存在是矩形的菱形?⑤是否存在不是菱形的矩形?⑥是否存在不是矩形的菱形?这样的对比练习,显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矩形与菱形的相互关系,弄得各自内涵。
四、针对高原现象设计创新练习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往往是大量机械重复性练习,导致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兴趣降低、产生厌倦情绪所致。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从形式上、内容上创新练习设计,不能老是单一的笔算或证明题型,要用多样化的练习实践,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和作业欲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中,多样化的练习题型应是既有笔写又有口述、动手操作的,既有单项练习又有综合练、系统练习,还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玩中学、”“玩中学”理念引进练习设计中,变普通常规的题目设计成为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把口答、判断设计成“夺红旗”或“击鼓传花”游戏,以及加强动手操作等活泼的形式。例如,我们可以把一道中点四边形练习题进行拓展引申,以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引申为“求证: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或“求证: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或“求证: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正方形”,这样来创新练习设计,既可拓展学生思路,活跃学生头脑,又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当然,新颖独特的课堂练习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情创新设计。我们不希望重蹈“题海”复辙,应做到精心选择与设计,用少而精的练习为高效教学服务,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练习践行中深化知识,建构知识,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莫颖磊,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J].学生之友 (中考月刊),2009.12。
[3]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练习 设计 创新
课堂练习是一堂完整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内化知识、形成技能的必备实践。但由于个别教师对此不重视,信手从题库里拈来题目让学生课堂练习,显然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达不到教学预设的初衷,甚至还无法让本堂课认真学习的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这样的作法,实践多次证明其效果是不理想的,我们应精心设计,创新实践,才能预设出科学的、合乎学生发展的课堂练习来。
由于目的不同,课堂练习在一堂课中的位置也有差异,新授课中的课堂练习紧接着新知教学,着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练习课、复习课中的课堂练习位于知识的归类、整理之后,主要是帮助学生内化技能,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正是这种目的使然,我们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也应有区别,不能“随手拈来”,要针对课堂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做针对性设计,才能达到预设目的。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设计课堂练习。
一、针对重点知识设计梯度练习
重点知识是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但由于多种原因,新课教学时学生没有很好理解,更不能正确运用,我们有必要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体会知识的形成与建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我们既要有量的把握,又要有质的要求,基本练习题型让大多数学生做,综合运用和富有思考性的提高题型让中等学生和优生做。这样,既体现了分层教学,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新理念,又能让各个学力层次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找到学习乐趣。对于重点知识,我们可以寓于各个题型,做到多层次,小梯度,由简到繁,难易适宜,缩小知识间跨度,循序渐进,让学生思维拾阶而上。
二、针对常见错误设计预防练习
常见错误不是同一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而是不同学生实践同样题型容易出现的相同错误。不同班的学生出现,不同届的学生遇到类似题型也出现。出现这种“怪现象”,不是教师教不到位,而是知识的逻辑性太强,或受迁移影响,前后知识易混淆、易干扰。在教学这类知识时,我们要充分运用自身教学经验,预防错误的发生,针对易错知识预见到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教学时就有针对性地指出并加以强调,再在练习中设计出预防练习题型,以防患于未然,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在教学一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题时,已知方程x2+3x+1=0的两个根为m,n,求m2+ n2的值。解:因为Δ=32-4×1×1=5>0,所以m≠n。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m+n=-3,mn=1。所以m2+ n2 =7。解答时很多学生审题马虎,不仔细,容易忽视隐含条件“m<0且n<0”,得出了错误结果。在设计这类练习时,我们要在新授前一定反复强调,要求学生注重分析和挖掘,多多审视题目。
三、针对易混知识设计对比练习
初中数学有很多形似而质异的定理、公式、概念、法则等知识,这些知识如果我们认识不清、或一知半解,掌握不牢就容易混淆,出现错误。为了防止这类错误出现,教学时,我们应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分清定理、公式、概念、法则等知识的本质属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从属关系,并在练习中针对易混知识设计对比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来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在比较中抓住事物本质,深化认识,获得理性知识。例如在教学“菱形”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矩形与菱形的关系,我们可做这样的对比练习设计。①任一矩形都是菱形吗?②任一菱形都是矩形吗?③是否存在是菱形的矩形?④是否存在是矩形的菱形?⑤是否存在不是菱形的矩形?⑥是否存在不是矩形的菱形?这样的对比练习,显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矩形与菱形的相互关系,弄得各自内涵。
四、针对高原现象设计创新练习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往往是大量机械重复性练习,导致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兴趣降低、产生厌倦情绪所致。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从形式上、内容上创新练习设计,不能老是单一的笔算或证明题型,要用多样化的练习实践,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和作业欲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中,多样化的练习题型应是既有笔写又有口述、动手操作的,既有单项练习又有综合练、系统练习,还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玩中学、”“玩中学”理念引进练习设计中,变普通常规的题目设计成为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把口答、判断设计成“夺红旗”或“击鼓传花”游戏,以及加强动手操作等活泼的形式。例如,我们可以把一道中点四边形练习题进行拓展引申,以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引申为“求证: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或“求证: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或“求证: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正方形”,这样来创新练习设计,既可拓展学生思路,活跃学生头脑,又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当然,新颖独特的课堂练习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情创新设计。我们不希望重蹈“题海”复辙,应做到精心选择与设计,用少而精的练习为高效教学服务,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练习践行中深化知识,建构知识,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莫颖磊,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J].学生之友 (中考月刊),2009.12。
[3]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 【发布时间】2015/5/3 11:11:40
- 【点击频次】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