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以学生为本位,关注学生成长—— 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的构建

 

【作者】 陈 焱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城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生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名学生,他存在的价值首先是做为人的存在价值,然后才是学生的价值。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必须是基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然后才是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在教育中要把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他们作为人的价值的存在放在首位。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人格自我完善的修炼过程,更是对人的价值的认识过程。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认识人的价值,认识自身的价值,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路向,从这样的视角关注学生,教师是一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着,是他们成长中的良师益友,而并非仅仅是一位传授知识的人。
  关键词:人的价值  学生成长  教育价值观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我们挣脱历史绳索的束缚,从更广阔的价值观念去看待其中的“道”的意义,其实就是一种人的价值观念的认识。由此而观之,他所说的传道就是通过学习,启迪人认识人的价值。与今天所提出的“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是花开两朵。从“育人”的角度来说,教师只是一个培育者,就如同郭橐驼种树一样,只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而不是一个揠苗助长的功利者。就当下的教育看,从那些无关痛痒的对扭曲了的教育的批评和懦弱的对“遵循教育规律”呼喊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群如鸿毛般的智慧对泰山似的功利的杯水车薪式的抗争,偶尔听得一声响彻心扉的夭折之声。当我们由平均分展示出来的教育兴盛的光环下,去寻找那些占用了别人高分的那些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深思——我们该以怎样的一种差异性来看待学生的不同?该构建怎样的一种评价体系来评估学生的价值。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本论完全从“一个人的价值”的视阈内,来讨论教育的价值观念和教师的教育取向。
  一、 认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存在于社会,他们的存在范围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他们所享有的权利是做为一个自然人的存在的权利,于社会中享有和行使着作为社会人的权利和承担着社会人的义务。当学生身处学校这个特殊的场所时,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接受教育的社会人。我们在教育中,提出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等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教育“育人”的本质,学校的“育人”,就是启迪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构建其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价值标准,并努力地完善自己。学校教育只是启迪和引导学生成长的一个阶段,它的作用是给予学生认知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由此为导向,走向完善的人生。学校教育不是像生产“成品”一样,一个“批次”完了就结束了,我们更像是学生人生成长路上的“舟楫”和“拐杖”,只是陪伴他们成长的“侍读”。
  我们要像美国教育家雷夫·艾斯奎斯一样,以人性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为每个学生找到他们真正的老师——“兴趣”。中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激发学生自觉的学习热情来鼓舞他们学习成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教师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外,学生保持积极的主动学习的热情才是最为重要的成才因素。由此,我认为,在教育中,我们要首先确立起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价值意义,然后才是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来引导他们认识和实现这些价值。雷夫·艾斯奎斯在其名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一部分“家最温暖”中提出了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构建起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为基础的教育环境,然后再从学生自我需求的六阶段来分析如何培养学生作为人,其实就是从人性的基础探索教育的基石。这完全是从教育的视角观察人的价值的存在和实现之路。他在第二章“培养终生阅读的孩子”中指出,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认为,这个需求的不断满足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雷夫说“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他所说的“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其实就是自我价值观念的外显,“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就是选择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去努力前行。他提出的带领孩子去图书馆大量阅读,其实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如果我们还记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训,而不是狭隘在“官本位”、“钱本位”、“工作本位”的圈子里时,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读他自己感兴趣的,对他自己有意义的书籍,而不是以“考纲”、“接轨”等导向性偏离价值本体的政绩标杆时,读书或许可能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即使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也有闲暇从教育的“琐碎”中找到一个偶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反观今天的长远的教育之路,教育本身对于“三位”的意义似乎也是很渺茫的。或许,我们遵循雷夫·艾斯奎斯“让个别的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会给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成就他们被分数的泡影淹没了的才华。要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雷夫·艾斯奎斯语)回看我们所探索的各种教育的改革,大致是从教育技术的层面去探讨实施的方法以便提升传授的数量、质量和接受的数量和质量,这或许只是教育中很弱小的一方面,而我们的价值观才是控制我们这些传授之法的杠杆。就如同您给我一只红色光亮的手电筒,要去辨别五颜六色的鲜花,我只能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如何把红色光的手电筒变成白光的手电筒,以便能准确辨认出那些不同颜色的鲜花。有时或许我们在教育的实践中走了太多的弯路,却又做着“蔡桓公”。就教育来说,当前的改革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投入问题——大学校,小教室;去杂事,静教育。还教育以教育的本质,正教师以教师的职责。或许这样能为教育的两个主体找回他们的本质和最纯真的意义。
  二、 多元的教育评价和开放的人生未来的引导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会思考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会思考的人呢?”这或许不是单单地做对几道题,考个高分,入个大学吧。关注那些“另类”的伟人,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等这些科学家,他们是些真正会思考的人。我们今天应该选择怎样的一种评价体系来评估学生的受教育收益呢?当前教育提出“三个维度”来评价,其实这是一种似乎开放的评价体系,但是似乎又是很难确立的一种评价标准。当我们从学生长远的人生之路来看,阶段性的教育并不能完全定型学生的未来,但是未接受良好教育的人,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迷途重重,更有走入歧途的危险。所以我认为,多元的教育评价应该基于学生在思想、情感、人格、价值观念方面健康成长,并且在相应的阶段提出符合他们价值需求的程度要求。教育给予他们的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如果我们把教育作为一种引导学生成长的训练方式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在这里开展的一切练习,都要让学生明白:“学生要学会为自己练习,不是为老师练习。”(雷夫·艾斯奎斯语)
  开放的人生未来的引导,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练就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开放的人生未来的引导,首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启迪他们去享受法律给予他们的权利,并在法律的范围内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和幸福。同时引导他们懂得履行法律规定的任务,做一个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的公民。人对未来的追求是多元的,学生的理想是美好多样的,在这些理想和追求中,蕴含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幸福概念,教育对学生追求幸福的引导,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和获得幸福的路径,并且帮助他们达到这一光辉之处。
  总之,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以人的价值观念来培养学生的人格,树立他们作为“人的存在”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观;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多元的人生未来为学生们铺垫起走向成功的道路。用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树立起理想的风帆,鼓动他们的内心一直走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08
  • 【发布时间】2015/5/3 11:21:32
  • 【点击频次】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