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化用课文材料 作文别有洞天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写作资源的匮乏,困扰着高中生。面对作文,最苦恼的莫过于“写什么”了,尽管老师一再叮咛要言之有物,但是写的作文仍然是空洞无物的。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困惑,自己平时对生活观察是挺细致的,看得书也不少,可是到写作时总觉得脑袋空荡荡的,不知怎么下笔。针对学生写作缺乏的“无物”,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能力培养,巧妙化用课文,作文就会别有洞天。
关键词:教材 作文 教学
对学生来说,写作最大的困难时没有内容可写。学生的习作要么是模仿别人的优秀作文,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要么是流水账式的叙述,空乏笼统。教材是作文最好的例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在选文方面,力求每篇课文成为学生阅读的范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观,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以文本为中心,教师加强对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化的能力培养,巧妙化用课文,作文就会别有洞天。
首先,以课文的人物或故事为题材,借评述文中人物或故事表达自己的见解。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找到遭小人陷害却依然心系怀王的屈原,身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等待施展满怀抱负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飘泊流离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感叹“报国无门”却依然“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失去双腿却坚强地站了起来的史铁生等材料,学生可以活学活用,把这些人物材料化用到作文中。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作文内容的要求,选用、仿用、变用课本中的有关词句、典故、人物、事例,以此揭示话题主旨和自己的见解。
我们可以这样给学生的作文以指导。如写高考作文“铭记和忘记”时,作者这样化用司马迁:看着你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人们只会钦佩你,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忘记自己的荣辱。但是,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人们铭记着你,就犹如记得你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一样。这里运用司马迁的材料来自课本,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只是在化用这些人物时一定要紧扣作文的主旨来写,不要为材料而材料,以免偏离作文主题或者给人堆砌材料的感觉。
其次,引用或者化用课本中的名篇佳句。
我们的古诗词作品拥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它们一般都有优美的意境和蕴含丰富的情感。学生能妥帖引诗入文,可以使文章增加文采的同时使文章更有深度。比如学生在写“追求与坚守”时,用了这样的例子:屈原追求美政,坚守自己的主张九死其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坚守的见证;陶渊明追求美好的理想,追求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是他永恒的坚守;李白,积极入世,执着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即使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时,他也坚守自己的信念,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岳飞,爱国将领,追求祖国的统一,精忠报国,誓死坚守这一信念。这些选取的材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基本上都来自课本。
再次,需要强调的是在化用课文材料的基础上,更应该多角度、有新意地化用。
新课标强调学生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累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表达中力求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如: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有一句是“徐孺下陈蕃之榻”。注解说,陈蕃为豫章太守,专为徐孺设一榻。可知陈蕃是个很看重人才的名士。但是在语文必修四《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里有一则材料。材料说,陈蕃是东汉名士。他少时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扫一屋?薛勤争锋相对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生在运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就要结合自己的作文观点来灵活选择角度写作。这样就打破了惯有的思维定势,使作文显得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把教材作为写作训练章法的抓手,以读促写。
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结构、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从而能取长补短。
新课标的文本阅读,以抓主要实践环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景、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为线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专题教学设计,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读促写。
新课标还着重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新教材中有相关的专栏——名著导读。这些为写作做好了铺垫。在读书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以读促写。让学生明白,为写而读,读是手段,故事要读得全,读得透;为读而写,读是目的,要写得勤,写得深,写出书中体悟,写出书中的境界。
总之,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化用课文材料是一种直接的、有效的积累材料的方法。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学习文本入手,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例子,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使学生灵活地借鉴教材的写作技巧。这些“课外阅读”,这些“课内阅读”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为学生建起了一座丰富多彩的作文材料仓库,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选择的加工,灵活驾驭,写出的作文会别有洞天。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
关键词:教材 作文 教学
对学生来说,写作最大的困难时没有内容可写。学生的习作要么是模仿别人的优秀作文,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要么是流水账式的叙述,空乏笼统。教材是作文最好的例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在选文方面,力求每篇课文成为学生阅读的范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观,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以文本为中心,教师加强对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化的能力培养,巧妙化用课文,作文就会别有洞天。
首先,以课文的人物或故事为题材,借评述文中人物或故事表达自己的见解。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找到遭小人陷害却依然心系怀王的屈原,身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等待施展满怀抱负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飘泊流离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感叹“报国无门”却依然“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失去双腿却坚强地站了起来的史铁生等材料,学生可以活学活用,把这些人物材料化用到作文中。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作文内容的要求,选用、仿用、变用课本中的有关词句、典故、人物、事例,以此揭示话题主旨和自己的见解。
我们可以这样给学生的作文以指导。如写高考作文“铭记和忘记”时,作者这样化用司马迁:看着你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人们只会钦佩你,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忘记自己的荣辱。但是,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人们铭记着你,就犹如记得你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一样。这里运用司马迁的材料来自课本,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只是在化用这些人物时一定要紧扣作文的主旨来写,不要为材料而材料,以免偏离作文主题或者给人堆砌材料的感觉。
其次,引用或者化用课本中的名篇佳句。
我们的古诗词作品拥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它们一般都有优美的意境和蕴含丰富的情感。学生能妥帖引诗入文,可以使文章增加文采的同时使文章更有深度。比如学生在写“追求与坚守”时,用了这样的例子:屈原追求美政,坚守自己的主张九死其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坚守的见证;陶渊明追求美好的理想,追求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是他永恒的坚守;李白,积极入世,执着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即使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时,他也坚守自己的信念,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岳飞,爱国将领,追求祖国的统一,精忠报国,誓死坚守这一信念。这些选取的材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基本上都来自课本。
再次,需要强调的是在化用课文材料的基础上,更应该多角度、有新意地化用。
新课标强调学生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累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表达中力求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如: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有一句是“徐孺下陈蕃之榻”。注解说,陈蕃为豫章太守,专为徐孺设一榻。可知陈蕃是个很看重人才的名士。但是在语文必修四《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里有一则材料。材料说,陈蕃是东汉名士。他少时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扫一屋?薛勤争锋相对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生在运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就要结合自己的作文观点来灵活选择角度写作。这样就打破了惯有的思维定势,使作文显得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把教材作为写作训练章法的抓手,以读促写。
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结构、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从而能取长补短。
新课标的文本阅读,以抓主要实践环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景、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为线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专题教学设计,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读促写。
新课标还着重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新教材中有相关的专栏——名著导读。这些为写作做好了铺垫。在读书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以读促写。让学生明白,为写而读,读是手段,故事要读得全,读得透;为读而写,读是目的,要写得勤,写得深,写出书中体悟,写出书中的境界。
总之,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化用课文材料是一种直接的、有效的积累材料的方法。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学习文本入手,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例子,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使学生灵活地借鉴教材的写作技巧。这些“课外阅读”,这些“课内阅读”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为学生建起了一座丰富多彩的作文材料仓库,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选择的加工,灵活驾驭,写出的作文会别有洞天。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
- 【发布时间】2015/5/3 11:22:04
- 【点击频次】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