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特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或几次活动就能达到目的,它需要各类活动间的协作与兼顾。
关键词:特殊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
特殊学生包括智障学生和各种残疾学生,这类学生虽然人数较少,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群体。虽然他们存在与常人不同的身体外观或智力问题,但他们对教育的渴望和社会适应的培养需求是与常人一致的。所以,加强特殊学生教育,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特殊教育不可推脱的重要义务。
我们知道,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个体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生活在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特殊学生也不例外。要让他们具备这些能力,当然需要比培养常人更多的方法和时间,才能使其社会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成为一个残而不废、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培养策略。
一、针对学生实际,搭建实践平台
特殊学生虽然身体有残疾,或存有一定智力障碍,但决不是防碍他们进步的理由,“车到山头必有路”,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布鲁姆曾经说到:“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的东西。”因此,培养特殊学生必备生活技能和社会能力也是有法有辙的,只有我们提供“适当的条件”。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教育。当然,生活技能需要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实践不培养。结合这两个要求,我们应从每位特殊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其智残程度、年龄特征和发展状态等来确定提供什么样的适当条件或搭建活动平台,甚至来制订适合每个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如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时,我们可以搭建菜圃除草活动,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以及会用工具、掌握除草技术等基本能力。
二、加强爱心教育,培养学生自信
特殊学生由于身体原因,在社会、甚至在家都受到漠视与冷眼,往往得不到爱的关心和抚慰,因此,紧张、孤独、无助和自卑体验在他们心里滋生,形成心理障碍,导致他们心境消沉,情绪低落,少开笑颜,不愿谈吐,不与人交往,拒绝在公众场合露面等,显然这对发展他们交往能力、处世能力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爱心教育,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得到常人的尊重和理解,提高自信,在弱势中倔起。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是暖化学生心中尖冰的火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得以实现。这种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认为特殊教育更应加强爱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学校的爱。这对纠正他们对社会、对人生不良看法有利的。
(二)运用先进事迹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殊学生仍需要感化。我们可以生活教育需要,用张海迪等人的先进事迹和身边的榜样,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动和学习活力,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并有层次、分阶段地满足学生需求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他们得到进步的快感。
三、激活学习主体,调动有效参与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必然要在“游泳中学游泳”,通过实际活动锻炼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知道,学生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体,只要让他们有效参与其中,反复实践,才能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很差,常常需要教师反复激励,特别是到社会上、生活中,更需要教师不断“做工作”,他们才羞羞答答动起手来,参与锻炼。
四、培养自学兴趣,发展阅读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郎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主学习的人。”特殊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其培养也应与时俱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的人。实践中,我们可以阅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来发展其自学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但特殊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能像常人阅读教学,需要特殊的阅读教学。对存在言语障碍,但认知能力较强的智障学生,我们应以阅为主;而有些学生认写能力较差,听说能力较强,我们应以读为主;而大部分学生都存在智力障碍而影响到他们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应运用图文并茂的书籍来开展阅读,提高他们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更与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帮助。
五、注重适应训练,提高适应能力
技能是在练习中逐渐习得的。由于特殊儿童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他们只能通过直接观察事物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具体形象或表象。因此,发展弱智学生社会适应性技能,我们应以指向直观的、物化的、可操作的、生活化的功能性生态活动来进行。如通过体育锻炼活动来提高孩子们跑、跳、投掷等身体素质,为社会适应性技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参与教室布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的道德情操。以适应训练为载体,使学生社会适应性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完善。
总之,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或几次活动就能达到目的,它更需要各类活动间的协作与兼顾。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从全员、全面、全程的视角出发,整合各类活动,兼顾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宋领兄,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对残疾学生的重要性[J].新科教, 2009.2。
[2]吴春艳,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J].中国特殊教育,2012.3。
[3]侯冬梅,培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5。
关键词:特殊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
特殊学生包括智障学生和各种残疾学生,这类学生虽然人数较少,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群体。虽然他们存在与常人不同的身体外观或智力问题,但他们对教育的渴望和社会适应的培养需求是与常人一致的。所以,加强特殊学生教育,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特殊教育不可推脱的重要义务。
我们知道,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个体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生活在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特殊学生也不例外。要让他们具备这些能力,当然需要比培养常人更多的方法和时间,才能使其社会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成为一个残而不废、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培养策略。
一、针对学生实际,搭建实践平台
特殊学生虽然身体有残疾,或存有一定智力障碍,但决不是防碍他们进步的理由,“车到山头必有路”,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布鲁姆曾经说到:“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的东西。”因此,培养特殊学生必备生活技能和社会能力也是有法有辙的,只有我们提供“适当的条件”。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教育。当然,生活技能需要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实践不培养。结合这两个要求,我们应从每位特殊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其智残程度、年龄特征和发展状态等来确定提供什么样的适当条件或搭建活动平台,甚至来制订适合每个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如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时,我们可以搭建菜圃除草活动,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以及会用工具、掌握除草技术等基本能力。
二、加强爱心教育,培养学生自信
特殊学生由于身体原因,在社会、甚至在家都受到漠视与冷眼,往往得不到爱的关心和抚慰,因此,紧张、孤独、无助和自卑体验在他们心里滋生,形成心理障碍,导致他们心境消沉,情绪低落,少开笑颜,不愿谈吐,不与人交往,拒绝在公众场合露面等,显然这对发展他们交往能力、处世能力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爱心教育,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得到常人的尊重和理解,提高自信,在弱势中倔起。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是暖化学生心中尖冰的火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得以实现。这种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认为特殊教育更应加强爱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学校的爱。这对纠正他们对社会、对人生不良看法有利的。
(二)运用先进事迹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殊学生仍需要感化。我们可以生活教育需要,用张海迪等人的先进事迹和身边的榜样,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动和学习活力,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并有层次、分阶段地满足学生需求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他们得到进步的快感。
三、激活学习主体,调动有效参与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必然要在“游泳中学游泳”,通过实际活动锻炼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知道,学生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体,只要让他们有效参与其中,反复实践,才能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很差,常常需要教师反复激励,特别是到社会上、生活中,更需要教师不断“做工作”,他们才羞羞答答动起手来,参与锻炼。
四、培养自学兴趣,发展阅读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郎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主学习的人。”特殊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其培养也应与时俱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的人。实践中,我们可以阅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来发展其自学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但特殊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能像常人阅读教学,需要特殊的阅读教学。对存在言语障碍,但认知能力较强的智障学生,我们应以阅为主;而有些学生认写能力较差,听说能力较强,我们应以读为主;而大部分学生都存在智力障碍而影响到他们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应运用图文并茂的书籍来开展阅读,提高他们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更与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帮助。
五、注重适应训练,提高适应能力
技能是在练习中逐渐习得的。由于特殊儿童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他们只能通过直接观察事物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具体形象或表象。因此,发展弱智学生社会适应性技能,我们应以指向直观的、物化的、可操作的、生活化的功能性生态活动来进行。如通过体育锻炼活动来提高孩子们跑、跳、投掷等身体素质,为社会适应性技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参与教室布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的道德情操。以适应训练为载体,使学生社会适应性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完善。
总之,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或几次活动就能达到目的,它更需要各类活动间的协作与兼顾。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从全员、全面、全程的视角出发,整合各类活动,兼顾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宋领兄,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对残疾学生的重要性[J].新科教, 2009.2。
[2]吴春艳,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J].中国特殊教育,2012.3。
[3]侯冬梅,培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5。
- 【发布时间】2015/5/3 11:27:39
- 【点击频次】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