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小学语文课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最近,我参加了区教育督导办组织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活动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充分展示参赛教师各自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教学风采。其中,有部分语文教师选择了教材中的文言文作为参赛题材,听了他们的课后,我深有感触,觉得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语文课中文言文的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现结合个人的教学情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白编者的意图。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根据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需要,将部分经典的文言文篇目由少及多的安排在不同的单元里。在新的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这个总的目标指导下,小学阶段安排了文言文的相关单元编者是这样来表达编排意图的:“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初中阶段中,编者是这样来表达编排意图的:“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语文课中文言文编排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其次是借助其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事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
二、正确把握阅读与明理的主次关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相比现代白话言语而言,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炼,语意深远。 作为中小学生,我认为主要应从欣赏的角度出发来学习文言文,而理解和运用乃至于研究则应放在高中及更高层次的学段。因此,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对于课文所蕴含的事理,只需要在熟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感悟或教师适时加以点化引导就行了。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解决如何通过阅读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古代文字、语言之美,让阅读成为文言文课堂教学最有活力的主题。下面我谈谈为什么要让学生以阅读为主来学习文言文。
首先,重阅读是符合语文教学“初步感受语言,逐步深入文意”的学习规律的。如果把明事理放在教学的首位,就容易让学生忙于对文意的理解,而忽略和淡化了对文言文的阅读,迫使其教学过程成为“灌输”的过程:在学生未质疑、未初步感知的情况下就被动追求文意,错失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机。有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惰性心理:一出现文言文就等老师讲意思,文意一记下来学习任务也就随之而结束。从课堂表面上看教师在解惑授业,学生在积极作笔记,似乎是皆大欢喜、成功圆满,殊不知学生今后离开了老师怎么去学习文言文。谈到这里我就想起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让学生记课文的中心思想的作法。不知道这些老师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这种东西现在被淘汰了?因为课堂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生命活力的部分——感知与发现,被教师剥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自读自悟中感知文意,这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其次,重阅读有利于学生质疑,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患无疑,疑则通矣。文言文难以理解,中小学生初读会产生许多疑问,在学生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自发地去产生解决这些疑问的欲望,增强其阅读兴趣。
三、“七步阅读法”教学。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来谈谈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七步阅读法”。
第一步:学生初读。每拿到一篇文言文,教师首先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于教师适机加以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质疑,乃至于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都是从初读开始的。
第二步:学生评读。在“学生初读”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读的好的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增强他们大胆诵读的信心,然后让他们试着诵读给大家听。作为听众的其他学生要去感知他哪里读的好,哪里读的不好,并要通过语言把自己的评价表达出来,然后大胆按自己的想法尝试诵读。参加评价的学生,要有各个不同学习水平的代表,以便于教师全面掌握阅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然后给予集中指导,以期全面提高,共同进步。
第三步: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时要牢固把握好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的差别。要正确地断句,读准轻重音和长短音。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好诵读的速度。
第四步:学生再读。在教师的范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阅读基础和语言感悟能力,即时将范读过程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录入自己的大脑,并在随后的再读阶段凭借自己的记忆将这些阅读要领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体会阅读中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掌握正确的阅读要领和方法,从而类化为自己的学习行为,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第五步:教师教读。学生再读之后,教师要根据平时掌握的学情,抽取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代表进行阅读,从而暴露阅读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迅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找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教法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集中阅读指导。而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教师应在集中指导之后,即时给予个别指导,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效率。
第六步:学生悟读。学生在基本掌握正确的阅读的方法和要领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对文本的大意进行初步感悟,并大胆、自由地放声朗读,让整个课堂充满琅琅书声。在学生主动感受文本大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文字与文意间的联系,产生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记忆,从而一定程度上有机地完成阅读与积累的学习任务。
第七步:师生齐读。在学生悟读课文至能初步完成熟读或背诵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齐声朗读。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便于学生适时纠正阅读中存在问题,产生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面提高阅读效率。齐读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掌握情况灵活的选择朗读、朗诵或二者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对文意的掌握情况,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直至能熟练的背诵。
一、明白编者的意图。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根据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需要,将部分经典的文言文篇目由少及多的安排在不同的单元里。在新的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这个总的目标指导下,小学阶段安排了文言文的相关单元编者是这样来表达编排意图的:“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初中阶段中,编者是这样来表达编排意图的:“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语文课中文言文编排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其次是借助其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事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
二、正确把握阅读与明理的主次关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相比现代白话言语而言,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炼,语意深远。 作为中小学生,我认为主要应从欣赏的角度出发来学习文言文,而理解和运用乃至于研究则应放在高中及更高层次的学段。因此,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对于课文所蕴含的事理,只需要在熟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感悟或教师适时加以点化引导就行了。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解决如何通过阅读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古代文字、语言之美,让阅读成为文言文课堂教学最有活力的主题。下面我谈谈为什么要让学生以阅读为主来学习文言文。
首先,重阅读是符合语文教学“初步感受语言,逐步深入文意”的学习规律的。如果把明事理放在教学的首位,就容易让学生忙于对文意的理解,而忽略和淡化了对文言文的阅读,迫使其教学过程成为“灌输”的过程:在学生未质疑、未初步感知的情况下就被动追求文意,错失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机。有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惰性心理:一出现文言文就等老师讲意思,文意一记下来学习任务也就随之而结束。从课堂表面上看教师在解惑授业,学生在积极作笔记,似乎是皆大欢喜、成功圆满,殊不知学生今后离开了老师怎么去学习文言文。谈到这里我就想起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让学生记课文的中心思想的作法。不知道这些老师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这种东西现在被淘汰了?因为课堂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生命活力的部分——感知与发现,被教师剥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自读自悟中感知文意,这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其次,重阅读有利于学生质疑,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患无疑,疑则通矣。文言文难以理解,中小学生初读会产生许多疑问,在学生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自发地去产生解决这些疑问的欲望,增强其阅读兴趣。
三、“七步阅读法”教学。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来谈谈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七步阅读法”。
第一步:学生初读。每拿到一篇文言文,教师首先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于教师适机加以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质疑,乃至于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都是从初读开始的。
第二步:学生评读。在“学生初读”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读的好的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增强他们大胆诵读的信心,然后让他们试着诵读给大家听。作为听众的其他学生要去感知他哪里读的好,哪里读的不好,并要通过语言把自己的评价表达出来,然后大胆按自己的想法尝试诵读。参加评价的学生,要有各个不同学习水平的代表,以便于教师全面掌握阅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然后给予集中指导,以期全面提高,共同进步。
第三步: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时要牢固把握好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的差别。要正确地断句,读准轻重音和长短音。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好诵读的速度。
第四步:学生再读。在教师的范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阅读基础和语言感悟能力,即时将范读过程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录入自己的大脑,并在随后的再读阶段凭借自己的记忆将这些阅读要领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体会阅读中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掌握正确的阅读要领和方法,从而类化为自己的学习行为,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第五步:教师教读。学生再读之后,教师要根据平时掌握的学情,抽取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代表进行阅读,从而暴露阅读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迅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找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教法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集中阅读指导。而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教师应在集中指导之后,即时给予个别指导,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效率。
第六步:学生悟读。学生在基本掌握正确的阅读的方法和要领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对文本的大意进行初步感悟,并大胆、自由地放声朗读,让整个课堂充满琅琅书声。在学生主动感受文本大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文字与文意间的联系,产生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记忆,从而一定程度上有机地完成阅读与积累的学习任务。
第七步:师生齐读。在学生悟读课文至能初步完成熟读或背诵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齐声朗读。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便于学生适时纠正阅读中存在问题,产生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面提高阅读效率。齐读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掌握情况灵活的选择朗读、朗诵或二者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对文意的掌握情况,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直至能熟练的背诵。
- 【发布时间】2015/5/3 15:58:25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