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电教手段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电教手段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意义重大,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演示知识形成过程,快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能有效链接课外资源,弥补课堂实验的局限。
关键词:初中化学 电教手段 整合
电教手段与课堂教学整合由来已久,有着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传统电教手段有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也曾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电教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有效普及,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智能电脑电视为终端显示的多媒体取代了传统电教设备而得到了广泛运用。初中化学因此在这场信息化课堂变革中得到了有效惠及,与多媒体为代表的电教手段进行整合相融,而且取得了良好实践意义。
一、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电子白板还是智能大屏电视,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工具,因为它不仅能改变传统“黑板+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把静态的知识通过图像、声音、文本、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表达出来,还能营造出图文并茂、声像辉映的诱人情境,通过直观化、形象化的呈现,比教师手比划、口宣讲更鲜明、生动、真实有趣,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讲“空气”一节时,我们就可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拉瓦锡等科学家研究空气组成的史实的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体验他们获得研究成果的喜悦;放映一些有关大气污染的典型历史事件,以及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现象,如: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等及其引发原因,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他们感受到防止空气污染、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这种手段,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自然、积极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
二、能直观演示知识形成过程
我们知道,化学是研究构成物质的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对于微观层面,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得到,这无疑给学生理解提高了难度。而运用电教手段,通过粒子模拟,就能形象地表现出来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感性认识,逐步从现象到本质,总结归纳出化学规律。而且,由于电教手段可以做到声画兼备,形象直观,因而可以使学生看得真切,记得牢固。例如,在教学“当铁钉放入到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铁钉的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呢?”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是增加了,当问及原因时,学生回答是“置换出的铜粘附在铁钉表面,所以铁钉增加了生成铜的质量”。这说明学生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搞清楚反应的实际过程。这时,我们就可用多媒体演示铁钉放入CuSO4溶液中的情况,在动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铁元素从铁钉进入FeSO4溶液中,铜元素从CuSO4溶液中回到铁钉的形象演示。很明显,对铁钉来说,返回的铜质量多于它损失的铁质量,所以铁钉质量增加。但是根据Fe+CuSO4=Cu+FeSO4,参加反应的铁与生成的铜质量比为56∶64,铁钉增加的质量并非生成铜的质量,而是生成铜与消耗铁的质量差(64-56)。
三、可快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微观粒子的构造与运动是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但运用多媒体就可轻易实现,将微观世界宏观化,在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虚与实等方面根据教学所需进行转化,因而也就相当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就清晰化了,教学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例如在解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为什么略小于200ml的现象”时,教材上的解释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间隙,两种分子混合后,有的分子挤占了空隙。这样的解释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可利用多媒体设计一节简单动画:因为酒精分子比水分子大,可用较大圆圈表示酒精分子,较小圆圈表示水分子,两者混合后,让一部分水分子进入酒精分子间隙,从而混合后的分子所占空间,比原两种分子分别所占空间之和要小。这样一来,将抽象的微观粒子形象化,能使学生极容易理解这一现象的实质。
四、能有效链接课外资源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涉及到化学问题。而这些现象可以说是很好的化学教学资源,如果能有效引进课堂,那将为课堂呈现生动、形象而真实的教学实例。但是这些资源往往不易觉察或者具有危险,不利于感受或近观,如核爆炸、火箭发射升空,炼钢的过程,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要把这样的实例引进课堂,仅靠传统手段是不行的。当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却能轻易实现。这是因为多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等限制,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本来不能看到的化学现象和事实,从而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不过,这需要我们课前利用摄像技术把需要的资源拍录下来制作成课件,再插入到教学中,这样就相当于把课外资源引进到了课堂中,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减少了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因素。
五、能弥补课堂实验局限
课堂实验,既受时间限制、又受空间约束。但这些实验又必须是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的,这要求我们另觅他策。而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突破。如铁生锈实验,所需时间要十天左右,而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不可能的,我们就可采用视频技术处理,制作模拟实验,将实验过程中出现有明显现象变化的点剪辑出来,就可在课堂上用较短的时间放映铁生锈的过程。这样,既节省了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的时间,又让学生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
总之,现代电教手段整合到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我们要充分运用。但同时又不能过分依赖,做到克弊扬长,否定“机灌”模式,尽量凸现其优势,以更好的效果辅助化学教学,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段纪东、赵贵贞,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有机化学反应过程 [J].计算机与应用科学,2007.11。
[3]周元兴,电工电子技术基础[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吴文镶,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关键词:初中化学 电教手段 整合
电教手段与课堂教学整合由来已久,有着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传统电教手段有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也曾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电教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有效普及,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智能电脑电视为终端显示的多媒体取代了传统电教设备而得到了广泛运用。初中化学因此在这场信息化课堂变革中得到了有效惠及,与多媒体为代表的电教手段进行整合相融,而且取得了良好实践意义。
一、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电子白板还是智能大屏电视,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工具,因为它不仅能改变传统“黑板+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把静态的知识通过图像、声音、文本、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表达出来,还能营造出图文并茂、声像辉映的诱人情境,通过直观化、形象化的呈现,比教师手比划、口宣讲更鲜明、生动、真实有趣,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讲“空气”一节时,我们就可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拉瓦锡等科学家研究空气组成的史实的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体验他们获得研究成果的喜悦;放映一些有关大气污染的典型历史事件,以及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现象,如: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等及其引发原因,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他们感受到防止空气污染、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这种手段,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自然、积极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
二、能直观演示知识形成过程
我们知道,化学是研究构成物质的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对于微观层面,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得到,这无疑给学生理解提高了难度。而运用电教手段,通过粒子模拟,就能形象地表现出来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感性认识,逐步从现象到本质,总结归纳出化学规律。而且,由于电教手段可以做到声画兼备,形象直观,因而可以使学生看得真切,记得牢固。例如,在教学“当铁钉放入到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铁钉的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呢?”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是增加了,当问及原因时,学生回答是“置换出的铜粘附在铁钉表面,所以铁钉增加了生成铜的质量”。这说明学生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搞清楚反应的实际过程。这时,我们就可用多媒体演示铁钉放入CuSO4溶液中的情况,在动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铁元素从铁钉进入FeSO4溶液中,铜元素从CuSO4溶液中回到铁钉的形象演示。很明显,对铁钉来说,返回的铜质量多于它损失的铁质量,所以铁钉质量增加。但是根据Fe+CuSO4=Cu+FeSO4,参加反应的铁与生成的铜质量比为56∶64,铁钉增加的质量并非生成铜的质量,而是生成铜与消耗铁的质量差(64-56)。
三、可快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微观粒子的构造与运动是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但运用多媒体就可轻易实现,将微观世界宏观化,在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虚与实等方面根据教学所需进行转化,因而也就相当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就清晰化了,教学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例如在解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为什么略小于200ml的现象”时,教材上的解释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间隙,两种分子混合后,有的分子挤占了空隙。这样的解释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可利用多媒体设计一节简单动画:因为酒精分子比水分子大,可用较大圆圈表示酒精分子,较小圆圈表示水分子,两者混合后,让一部分水分子进入酒精分子间隙,从而混合后的分子所占空间,比原两种分子分别所占空间之和要小。这样一来,将抽象的微观粒子形象化,能使学生极容易理解这一现象的实质。
四、能有效链接课外资源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涉及到化学问题。而这些现象可以说是很好的化学教学资源,如果能有效引进课堂,那将为课堂呈现生动、形象而真实的教学实例。但是这些资源往往不易觉察或者具有危险,不利于感受或近观,如核爆炸、火箭发射升空,炼钢的过程,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要把这样的实例引进课堂,仅靠传统手段是不行的。当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却能轻易实现。这是因为多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等限制,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本来不能看到的化学现象和事实,从而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不过,这需要我们课前利用摄像技术把需要的资源拍录下来制作成课件,再插入到教学中,这样就相当于把课外资源引进到了课堂中,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减少了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因素。
五、能弥补课堂实验局限
课堂实验,既受时间限制、又受空间约束。但这些实验又必须是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的,这要求我们另觅他策。而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突破。如铁生锈实验,所需时间要十天左右,而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不可能的,我们就可采用视频技术处理,制作模拟实验,将实验过程中出现有明显现象变化的点剪辑出来,就可在课堂上用较短的时间放映铁生锈的过程。这样,既节省了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的时间,又让学生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
总之,现代电教手段整合到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我们要充分运用。但同时又不能过分依赖,做到克弊扬长,否定“机灌”模式,尽量凸现其优势,以更好的效果辅助化学教学,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段纪东、赵贵贞,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有机化学反应过程 [J].计算机与应用科学,2007.11。
[3]周元兴,电工电子技术基础[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吴文镶,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 【发布时间】2015/5/3 16:07:05
- 【点击频次】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