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以音乐为本 以育人为本——以《淳厚的中原韵》为例浅谈音乐鉴赏

 

【作者】 李春玲

【机构】 山东省北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根本原则。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这是音乐课程的本音乐质所决定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以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以音乐为本,就是在课堂上要关注音乐,倾听音乐。这也是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所强调的欣赏教学的中心点是“听”。“听”要反复听、初听、复听、有分析的去听。通过人的听觉,引起人的情绪的反应和体验。这也是音乐的特征之一弥漫性。抓住音乐弥漫性的这一特点。深入地挖掘教材,恰当的运用教材,再让学生了解本课所欣赏的歌曲时,运用了不同的手段:媒体播放歌曲老师范唱歌曲、学生学唱歌曲、聆听对比歌曲。例:在欣赏《沂蒙山小调》这一环节中,首先播放音乐(初听),来感受音乐,其次是让学生随老师唱歌曲感受音乐风格,再次教师范唱让学生了解其风格特点,在分析韵律、歌词的同时教师不止一次的范唱歌曲,当学生在此随钢琴伴奏唱起时,那种浓浓的乡土味已经带了出来。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适当的辅助内容进行教学,既能活跃了教学课堂,提升了学生兴趣,又能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在《王大娘钉缸》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来感受大家青睐的《好汉歌》,当《王大娘钉缸》的歌曲响起时,学生对音乐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的活动中,教师用不同形式不断的范唱,与《好汉歌》对比唱、教唱、学唱,多次反复后,诙谐幽默的歌曲已让学生体验到歌曲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两个环节中,一直让学生徜徉于音乐韵律的脉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学生熟悉了歌曲之后,就容易对作品产生兴趣和情感,从容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中心问题: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来感受中中原民歌的醇厚的音乐风格。
        一位学者这样说过:能观察到使音响富有表现力的那些品性——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曲式,观察到他们在作品中的融合,由于其音乐性而具有意义 ,他分享了包含在那些印象中的感觉意识,从而反应,他的音乐体验就是审美。在授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来体验音乐形象,注意挖掘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真实地体现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特魅力。例在欣赏《王大娘钉缸》时,通过小炉匠挑起扁担走四方的人物形象分析;在欣赏《孟姜女》时,通过节奏、旋律、歌词、速度这些音乐要素的融合分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凄惨悲凉的孟姜女音乐形象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时耳聆听,时而发言,时而学唱,时而表演,虽然学生的演唱、表演不是很到位,但整个活动始终让学生处于审美享受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原来生活中这么多简单不起眼的素材,通过音乐的表现竟变成这么美的旋律,突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的互动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是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特设计“大显身手”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飞思维和想象的平台,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我真棒”的成功的机会。同时用音乐的语言教育了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展示了音乐的教育性。
        总之,音乐鉴赏课就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的选择、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使我们的音乐教学真正的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的、不可缺少的教育。
  • 【发布时间】2015/5/3 16:09:23
  • 【点击频次】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