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巧妙运用系统理论 科学进行学法指导
【关键词】 ;
【正文】系统论是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精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辩证发展图景,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合”。历史知识及其学 科更具有突出的系统性特点。所以,运用系统论研究历史及历史教学,更具有方法论意义。这里,只谈如何运用系统论诸原则,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整体性原则。这是系统论的核心。它认为,系统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我们在历史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综观历史,从宏观上认识历史,掌握历史发 展的总体关系。所谓总体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古今中外的历史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一般来说,大都贯穿着一条或几条主线,如: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有三条主线: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史有两条主线:新中国的崛起史(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 党的探索史(指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上述各条主线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环绕上述基本线索组织史实,使学生头脑中混杂的知识有序化、系列化,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二是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历史发展过程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贯穿于历史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线 索,即其连续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即其阶段性。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点,即其阶段性。一 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既是它跟其他历史发展阶段相比较而具备的不同点,又是这一历史发展阶段许多 历史现象的共同点。把握了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共性,也就把握了它的总纲。纲举目张,这个总纲下的子目问题,也就易于把握。
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织形式,即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它说明是系统内 部诸要素是怎样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它反映的是系统内部的有机关联性。而系统的整体功能,就是由它的结构 决定的。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例如:英国工业革命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纺织、冶金、采矿和交通 运输等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而上述各个部门以相互制约与相互推进的方式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并使这个系 统出现整体功能——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
层次性原则。这是指系统与要素即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系统与要素是相对的。在一定范 围内是要素,在更小的范围内则是系统;相反,在一定范围内是系统,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成为要素。根据结构性与层次性原则,我们在历史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以掌握历史课本的知识 结构与知识体系。读书的方法,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不少学生的读书是死记硬背,即读一句,记一句 ,记一句,读一句,返来复去读了好多遍还是不得要领,一时强记下来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究其原因,就 在没有掌握课本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呢?
中学历史课本实际上是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原则编写的。它包括目标、正文、地图插画、 注释、习题和大事年表六个部分,组成为一个有机的多层次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读书的要求应是 :从目录到子目,从正文到注释,从地图插画到大事年表,都不能忽视。要让学生做到:读目录了解全书的总 纲;读正文,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读地图插画,形成空间观和历史感;读注释,帮助理解课文,开拓视野 ;读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读大事年表,树立时间观念。
开放性原则。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同其周围的环境即其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系统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关联,使得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故又称为开放系统。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内部诸要素的联系,还要考虑它同外部诸系统的联系。据此,我们在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横观历史,了解历史现象的横向关系。所谓横向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
一是中国历史跟世界历史的关系。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是古代中国也不是孤立于 世界单线发展的。二是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历史事件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不可避免地 要跟周围甚至更远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即使是古代美洲的历史也不例外。
动态性原则。结构性开放性,总称为有机关联性。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不是静态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是 动态的。有机关联性强调的是空间关系,动态性强调的是时间关系。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各种历史现象都随时间的迁移而变化,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最强的学科,我们要以动态的观点来分析考察事物,注意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的过程。据此,我们在历史学法 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纵观历史,了解历史现象的纵向关系。所谓纵向关系,不外这几种情况:
一是肯定的关系,即因果关系,或承袭、发展的关系。如:新航路的开辟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拿破仑战争与意大利民族意识的勃兴,俄国1905年革命的失败与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的胜利,等等,皆为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
二是否定的关系,即跟前一事物相对立而产生的关系。如郡县制之于分封制,初税亩之于井田制,科举制 之于士族制,两税法之于租庸调制,皆是。
三是否定之否定的关系,即否定了前一事物之后产生的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身又被另一事物否定的 关系。如: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反复交替,而最终走向巩固的统一的现象即是。
综上所述,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是一个立足整体,综观全局,在整体控制下,对局部逐一进行分析,最后 通过归纳得出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它采用的是“ 综合——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目的。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用来指导学生学 习历史,那就要求我们把历史学科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考察,而上述宏观的方法(整体关系),微观的方法( 内在关系),横观的方法(横向关系),纵观的方法(纵向关系),就是进行系统整体考察的基本途径。如果 我们指导学生掌握了这一基本途径,就能克服学生中严重存在的死记硬背的通病,培养学生辩证的系统思维的 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实现历史学习方法的最优化。
整体性原则。这是系统论的核心。它认为,系统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我们在历史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综观历史,从宏观上认识历史,掌握历史发 展的总体关系。所谓总体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古今中外的历史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一般来说,大都贯穿着一条或几条主线,如: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有三条主线: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史有两条主线:新中国的崛起史(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 党的探索史(指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上述各条主线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环绕上述基本线索组织史实,使学生头脑中混杂的知识有序化、系列化,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二是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历史发展过程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贯穿于历史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线 索,即其连续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即其阶段性。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点,即其阶段性。一 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既是它跟其他历史发展阶段相比较而具备的不同点,又是这一历史发展阶段许多 历史现象的共同点。把握了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共性,也就把握了它的总纲。纲举目张,这个总纲下的子目问题,也就易于把握。
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织形式,即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它说明是系统内 部诸要素是怎样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它反映的是系统内部的有机关联性。而系统的整体功能,就是由它的结构 决定的。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例如:英国工业革命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纺织、冶金、采矿和交通 运输等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而上述各个部门以相互制约与相互推进的方式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并使这个系 统出现整体功能——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
层次性原则。这是指系统与要素即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系统与要素是相对的。在一定范 围内是要素,在更小的范围内则是系统;相反,在一定范围内是系统,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成为要素。根据结构性与层次性原则,我们在历史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以掌握历史课本的知识 结构与知识体系。读书的方法,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不少学生的读书是死记硬背,即读一句,记一句 ,记一句,读一句,返来复去读了好多遍还是不得要领,一时强记下来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究其原因,就 在没有掌握课本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呢?
中学历史课本实际上是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原则编写的。它包括目标、正文、地图插画、 注释、习题和大事年表六个部分,组成为一个有机的多层次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读书的要求应是 :从目录到子目,从正文到注释,从地图插画到大事年表,都不能忽视。要让学生做到:读目录了解全书的总 纲;读正文,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读地图插画,形成空间观和历史感;读注释,帮助理解课文,开拓视野 ;读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读大事年表,树立时间观念。
开放性原则。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同其周围的环境即其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系统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关联,使得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故又称为开放系统。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内部诸要素的联系,还要考虑它同外部诸系统的联系。据此,我们在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横观历史,了解历史现象的横向关系。所谓横向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
一是中国历史跟世界历史的关系。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是古代中国也不是孤立于 世界单线发展的。二是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历史事件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不可避免地 要跟周围甚至更远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即使是古代美洲的历史也不例外。
动态性原则。结构性开放性,总称为有机关联性。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不是静态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是 动态的。有机关联性强调的是空间关系,动态性强调的是时间关系。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各种历史现象都随时间的迁移而变化,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最强的学科,我们要以动态的观点来分析考察事物,注意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的过程。据此,我们在历史学法 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纵观历史,了解历史现象的纵向关系。所谓纵向关系,不外这几种情况:
一是肯定的关系,即因果关系,或承袭、发展的关系。如:新航路的开辟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拿破仑战争与意大利民族意识的勃兴,俄国1905年革命的失败与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的胜利,等等,皆为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
二是否定的关系,即跟前一事物相对立而产生的关系。如郡县制之于分封制,初税亩之于井田制,科举制 之于士族制,两税法之于租庸调制,皆是。
三是否定之否定的关系,即否定了前一事物之后产生的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身又被另一事物否定的 关系。如: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反复交替,而最终走向巩固的统一的现象即是。
综上所述,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是一个立足整体,综观全局,在整体控制下,对局部逐一进行分析,最后 通过归纳得出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它采用的是“ 综合——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目的。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用来指导学生学 习历史,那就要求我们把历史学科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考察,而上述宏观的方法(整体关系),微观的方法( 内在关系),横观的方法(横向关系),纵观的方法(纵向关系),就是进行系统整体考察的基本途径。如果 我们指导学生掌握了这一基本途径,就能克服学生中严重存在的死记硬背的通病,培养学生辩证的系统思维的 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实现历史学习方法的最优化。
- 【发布时间】2015/5/3 17:05:45
- 【点击频次】377